“蓝鲸”游戏如何将未成年人带入深渊? “当你凝望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 “蓝鲸游戏”发明者在将一个个未成年人带入死亡深渊后,近日,终于被捕入狱。这个以自杀作为最终结果的游戏起源于俄罗斯,随后在全球各地悄然蔓延,部分未成年人因此而自杀,在中国也引起了大量关注。全国各地的警方已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向广大网民发出警告。 50天游戏,温水煮青蛙 “蓝鲸”游戏兴起于俄罗斯一社交平台上,发明者Philipp年仅21岁。根据媒体报道,整个游戏共历时50天,游戏参与者每天都需完成一项内容,其中包括:看一整天的恐怖电影,宣称自己是鲸鱼,在奇特的时间点起床,爬上屋顶,自残等,随着时间的推移,每天的任务会变得越来越极端,50天后,参与者会被要求完成终极任务——跳楼或卧轨自杀。整个过程犹如“温水煮青蛙”。在俄罗斯,至少130起青少年自杀事件与此游戏有关,至少16个少女已自杀身亡。 有国内媒体报道称,这款死亡游戏已传入国内社交媒体。有媒体记者“卧底”此类游戏群发现群聊界面中,有用户发布数张手臂被割伤的图片。此外,另有用户发布经过翻译的、源自国外的“蓝鲸”游戏为期50天的“挑战”内容。有昵称为“蓝鲸会长”的用户发布消息称,“这是搏命的游戏”,要“参加50天”。还有以“带人加群”为由,要求女性提供“裸照”。5月初开始,腾讯QQ平台和百度方面已开始查删带有“蓝鲸”等关键词的群组和贴吧,有的已被“永久封停,不能使用”。 青春期荷尔蒙翻滚情感波动易中招 国际上众多对自杀模仿行为的调查研究发现,青少年比其他群体更容易模仿自杀的行为。根据美国自杀预防中心的案例研究,“连续性自杀”(Cluster Suicide,其定义为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集中发生的自杀事件)主要发生于青少年群体中,在其他人群中仅是偶尔发现。 事实上,自从“蓝鲸”死亡游戏出现后,国内也有不少人开始跟风组织这类社交组织。但通过探访发现,这些所谓的“蓝鲸”游戏即使是组织者,都对游戏本身一知半解。多数人组织此类“游戏群”的初衷仅仅是因为“听起来很酷”。 广东省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咨询研究中心主任李江雪谈到,正是这种“听起来很酷”“感觉勇敢”之类的感受,反映出未成年人对死亡的无知、对生命的无感。大城市,快节奏生活、大压力工作,再加上一些物质化观念、精致利己主义,让不少人多多少少带有压抑和急躁的情绪心理。类似心理状况同样也会出现在青少年身上,再加上青少年本身正值荷尔蒙翻滚的青春期,经历着生理心理的剧烈变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少年与社会问题研究室副主任田丰就谈到,在青春期,青少年常常会觉得自己不再被父母和家人宠爱,感到不被理解和孤独。而学业和就业上的压力,也会引发一部分人开始怀疑现实世界。种种“变故”都可能让青少年质疑父母、怀疑和抵触主流价值观,从而接受不良思想的感染。 广东危机干预联盟委员、广州心海榕社工中心心理咨询专家于东辉指出,“蓝鲸”游戏发明者专门针对14岁-18岁之间的青少年,而不是成年人,尤其是负面情绪较重的青少年。在于东辉看来,游戏发明者正是利用青少年的这些特质,用“游戏”“挑战”的名目去接近青少年,使其心理放松,抱着“玩一玩、试一试”的心态加入其中。一旦参与者开始游戏,就逐步通过对他们进行诱导、催眠,使得他们一步一步陷入深渊。 心理暗示加催眠自残、自杀反成英雄 “虽然游戏针对青少年,但真正被带入自残、自杀者是少数”,李江雪表示,这些人本身就有负面情绪和心理,包括缺爱、孤独、焦虑、抑郁等,“蓝鲸”游戏给了他们一个出口。 在“蓝鲸”游戏中,不停地把自残、自杀等极端行为扭曲宣传成积极的、应受推崇的“壮举”,对这些行为给予认可和鼓励。一位俄罗斯少女在社交网站发布两张自拍后卧轨自杀,她的照片和事例在俄罗斯社交网站一度被疯转,成为不少“蓝鲸”玩家心中的偶像。 李江雪分析说,“蓝鲸”游戏设下心理陷阱更多运用的是暗示、催眠手法。参与者大部分在现实中缺少交流、关心和关爱,而“蓝鲸”游戏群体里多为同类人,大家互相鼓励感染、惺惺相惜,参与者能在其中找到情感归宿,对群内组织更认同、更服从。 而且,如果加入的青少年本身负面情绪很重,而整个“蓝鲸”游戏的过程通过对他们的催眠和诱导,加强了他们负面情绪,鼓励他们做了原本只是停留在想一想,而不敢付诸行动的事情——结束自己的生命。 于东辉还谈到,“蓝鲸”游戏负责人要求游戏参与者完成的任务,都是与社会常规行为不同、社会不提倡。“这些参与者反而会在完成任务后觉得自己很厉害,因为自己突破了社会的常规,与社会大部分人不一样”,而且非常规行为能让游戏参与者在完成任务后产生一种对群内组织的认同感。“比如说,一般父母出于安全考虑,不放心、不同意孩子去屋顶、桥边等危险地方,”于东辉举例说道,“但游戏组织者利用青少年这份好冒险、反叛的心理,让他们做父母不认同的事情。这样游戏参与者每完成一项这样的任务就会对游戏多一份兴奋,对组织者也多一份信任。” “维特效应”,自杀会传染 “蓝鲸”游戏引发的负效应让很多心理研究者想到了“维特效应”。1774年德国大文豪歌德发表了一部小说,名叫《少年维特之烦恼》,该小说讲的是一个青年失恋而自杀的故事。小说发表后,造成极大的轰动,不但使歌德名声在欧洲大噪,而且在整个欧洲引发了模仿维特自杀的风潮,人们把这种模仿自杀的现象,叫做“维特效应”。 李江雪解释说,“维特效应”,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自杀会传染,就像情绪上的传染病。媒体对自杀新闻的大肆渲染对于一些徘徊在生死边缘的人具有强大的暗示、诱导性。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自杀预防协会专家傅剑峰就曾指出,张国荣自杀坠楼当天至第二天凌晨9小时内,全香港有6名男女跳楼自杀,其中5人不治,当月香港共有131宗自杀身亡个案,较3月份增加32%,有几名死者留下遗书,清楚写明其自杀与张国荣轻生有关。 “此后每年张国荣祭日4月1日,都有人冒出自杀念头,去年我还接到一个大学城学生的求救,她自己有自杀念头但没付诸行动,同时她还有一个同为张国荣歌迷的澳门网友,计划在4月1日当天自杀”,李江雪谈到,幸运的是后来通过大家努力那位澳门网友自杀行动被阻止。 未成年心理问题12岁开始直至高中达到高峰 我们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有自杀倾向、自杀率不低,但尚未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李江雪和于东辉表示,无论从媒体报道,还是从医院、各心理咨询机构等途径获取的信息可见,未成年人自杀倾向有上升趋势。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发布的《2011年世界儿童状况》报告中文版显示,估计全球约20%的青少年在心理健康或行为方面存在问题,每年有7.1万名青少年自杀身亡,而企图自杀的青少年人数是这一数字的40倍。 中科院心理研究公布的我国城市居民心理健康抽样调查显示,孩子从12岁开始,心理健康指数逐年下降,16-18岁(高中阶段)青少年是心理健康水平最低的群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曾在报告发布会上发言中指出,目前我国青少年正面临着这样一个现状:零花钱多了,上网时间多了,参与家庭决策多了;在学校的时间少了,和父母沟通的时间少了,睡眠时间少了等等几多几少的碰撞。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干预,直接影响到今后青少年上学和求职的健康发展。 李江雪和于东辉还共同谈到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自杀倾向呈现低龄化趋势。 “这两年我接触到最小的一个是五六岁的孩子,还没上小学已经有想死的念头。这孩子不希望父母生二孩,曾经有过跳楼倾向。最后父母为了他把家搬到了一楼。”于东辉谈到,“但五六岁的年龄说早也不早,毕竟现在社会环境复杂,农村孩子的问题是留守儿童,而城市孩子的苦恼是‘优秀’带来的压力。”李江雪也表示,接触到一些小学自杀倾向的孩子,从媒体报道也可见,小学生、初中生自杀的似乎也多起来。这是非常可怕的现象。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