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家孩子长得真胖,好可爱!”听到这样的“赞美”,你是沾沾自喜还是忧心忡忡?5月11日,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发布的《中国儿童肥胖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儿童超重和肥胖率不断攀升。 儿童肥胖有增无减 《报告》指出,1985~2005年,我国主要大城市0~7岁儿童肥胖检出率由0.9%增至3.2%,肥胖人数由141万增至404万;估测该群体目前肥胖儿童数约476万,肥胖率约4.3%。1985~2014年,我国7岁以上学龄儿童超重率由2.1%增至12.2%,肥胖率则由0.5%增至7.3%,相应超重、肥胖人数由615万增至3496万。如果不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到2030年,0~7岁儿童肥胖检出率预计将达到6%,肥胖儿童数将增至664万;7岁及以上学龄儿童超重及肥胖检出率将达到28%,相应人数将增至4948万。 肥胖让孩子身心受伤 儿童肥胖受遗传、环境和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父母双方、仅父亲或母亲超重或肥胖的儿童,发生超重或肥胖的风险分别是父母双方体重正常儿童的4倍、3.1倍和2.7倍。膳食结构改变、身体活动减少,以及不吃早餐、过量摄入饮料、经常吃快餐等不健康的饮食行为也会增加肥胖发生率。 儿童期肥胖不仅会对其身体发育造成严重影响,还会令许多“成年病”向儿童蔓延,比如高血压、高甘油三酯、“好胆固醇”偏低、糖尿病等。此外,肥胖会影响青春期发育,危害呼吸系统及骨骼健康,对儿童的心理、行为、认知及智力产生不良影响,并诱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癌症等。 建立三位一体防控网 孩子发育是否良好,直接关系到他们成年、老年时期的健康。一旦肥胖,很难逆转。所以,要想预防或解决孩子肥胖问题,必须从小抓起。从母亲孕期开始预防,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建立以“学校—家庭—社区”为主的防控网络。学校是主战场,在培养儿童健康生活方式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家长应以身作则,通过言传身教为孩子做健康生活方式的典范,引导、支持、监督和鼓励孩子多吃蔬菜和低糖水果,尽量不吃油炸食品和甜食,荤素搭配,粗细相兼,细嚼慢咽,多陪孩子参加散步、慢跑、爬山、羽毛球等低强度、低冲击性、持续时间长的户外有氧运动;社区应营造有利于防止儿童肥胖的环境,提供安全的游戏和锻炼场地;企业、媒体、学术机构等也应充分发挥正面引导和推动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