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一年来,乳制品消费市场最直观的变化,就是我们身边的进口奶多了。不论超市还是电商平台,都可以看到越来越多国籍和品牌的奶粉及液态奶的身影。南都记者翻阅了认监委网站上境外乳制品生产企业的注册名单,对洋品牌进行了统计。截至去年底,已注册的婴幼儿配方奶粉类企业数量已达6 8家,非婴幼儿配方奶粉的乳制品企业数量更是高达2063家。 进口品牌众多,对于消费者而言是好事,不仅丰富了我们的选择,也有机会让老百姓不出国门就品尝到一些来自优质奶源的好产品,但是,“良莠不齐”现象也在加剧。3·15来临之际,南都记者特地梳理了过去一年被国家监管部门“点名”的问题洋奶。 多批次进口婴幼儿奶粉被销毁退货 国家质检总局2016年发布的进口婴幼儿配方奶粉未予准入信息显示,去年共有12批次进口婴幼儿奶粉不合格,其中1批次澳纽可婴儿配方奶粉被检出超限量使用营养强化剂牛磺酸被销毁;2批次贝瑞可婴幼儿配方奶粉被检出亚油酸单位标识错误、烟酸含量不达标被退货;1批次麦凯瑞金装幼儿配方奶粉标签不合格被退货。 此外,产自法国的1批次喜多儿幼儿配方奶粉因维生素A含量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被销毁;产自韩国的1批次林贝儿婴儿配方奶粉2段因标签不合格被销毁;产自波兰的3批次玛米力婴幼儿配方奶粉因标签不合格被退货;产自奥地 利的1批次乐博维有机婴儿奶粉因脂肪酸含量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被销毁;产自阿根迁的2批次福特葆较大婴儿配方奶粉因标签不合格被退货。 2017年,又有五批次进口牛奶上了国家质检总局的黑榜。包括一款来自澳大利亚的草莓果味酸奶,因为酵母菌超标,被销毁处理;一款来自荷兰的金多-金装植脂淡奶(调制炼乳)因为货证不符,被退货处理;来自新西兰的草莓、香蕉和巧克力活力牛奶滴(风味饮料)-塑料瓶,因为标签不合格,全部被销毁处理。 地方监管部门查获多批问题进口奶 就在近日,天津检验检疫局北疆办事处监督销毁了一批进口不合格牛奶,原因为霉菌超出限量标准。据介绍,该批货物来自爱尔兰,共计9072箱,重量近44吨。该局检验检疫人员经过单据资料审核后,对该批货物实施开箱查验。开箱后发现部分货物存在涨听状况,遂对货物进行随机取样,并对样品进行送检。后经该局动植物与食品检测中心实验室检测,显示该批货物霉菌超出限量标准。 同样来自天津检验检疫局北疆办事处的消息,该局工作人员在对一批来自新西兰的儿童发酵乳进行查验时,发现该产品违规添加维生素A和维生素D,检验检疫人员遂按照相关法规要求对不合格产品进行了销毁处理。 还是本月,温州某外贸公司报检的一批从澳大利亚进口的某品牌0- 6个月婴儿配方奶粉被检出二十二碳六烯酸(D H A )、二十碳四烯酸(A R A )实测含量与标签上标示值不符,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的要求,被温州检验检疫局判为不合格。该批货物重量共计1586.7千克、货值24542.6美元,温州检验检疫局按规定作出了销毁处理。 行业分析 多个国家对企业出口门槛设置不高 据乳业高级分析师宋亮介绍,大量进口品牌进入中国是从2012年开始的。当时个人代购刚刚兴起,随后发展为“海淘”。而近几年,随着自贸区的建设,跨境购又发展起来。正是在这个阶段,进口品牌大量增加。 当然,这也跟中国的消费市场变化及消费者心理有关。据他介绍,整个全球经济不振的情况下,中国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却在增加,因此包括乳制品在内的大量进口食品都涌入中国。另外一方面也正是由于国内部分消费者对国产奶信心不足造成的。“部分消费者存在心理选择性消费,有猎奇心理,对进口产品有偏好。此外,由于国外原奶价格不断下降,进口牛奶的价格更便宜,也促进了进口牛奶的销售。” 当然,还是要客观的指出,与目前已经准入的进口乳制品品牌和企业的数量相比,进口奶出问题的占比比还是非常小的,不能一竿子打死。对此,宋亮也认为,这主要是越来越来多企业进入中国,基数大了,难免会出现有问题的企业。而且,很多国家对本国企业出口设置的门槛并不高,大量杂牌借机进入中国。 律师说法 淘品牌维权有办法 很多进口奶是通过跨境平台进入的,可以说,部分“淘品牌”在中国消费市场,只能看到产品,而找不到它们的分公司,甚至连办事处都没有。那么这类产品一旦出现问题,消费者如何维权? 广东君厚律师事务所律师艾传涛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第40条和《产品质量法》第40条,都明确规定了销售者的责任。“如果我们找不到生产者,可以向销售商家要求赔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