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刚刚过去,回首这一年,让公众牵挂关心的教育事件和校园话题层出不穷,不仅频频光顾新闻头条,更是动辄引发全民大讨论。 这一年,中高考改革的落地实施凸显了教育理念的更新迭代和育人模式的转型; 这一年,课外培训被冠以“疯狂”之名,不断叩问着求学问道的本质; 这一年,校园安全事件频发,同学间的欺凌刷新了中国学校和家长对伤害的认知; 这一年,一部教育话题电视剧将“小留学生”和“中产焦虑”推上了热搜…… 新快报教育周刊特此总结出2016年教育六大关键词,它们浓缩了这一年里那些或被载入史册的、推动了法律、道德和认知完善的教育热点事件。 1 中高考改革 关键词: 综合素质 2016年,中考、高考改革显著推进,多项改革方案落地实施。 高考方面,从2016年年初起,各省先后公布了高考改革方案。统计结果显示,2016年全国有至少27个省份的高考改革方案出炉。取消文理分科,采取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科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科成绩组成的“ 3+3 ”模式,已成为全国高考改革的大趋势。 从广东省来看,2016年广东高考考生首次直面全国卷(新课标1卷),难度与过去的广东卷相比有所增大,范围增广,更注重思维能力和课外阅读。2016年广东还提出,将从2018年起启动高考综合改革,届时将全面开放异地高考,采用全国统一卷,并合并高考二本AB线。 中考方面,2016年9月20日,教育部披露了中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具体细节,得到全国范围内中小学生和家长的广泛关注。根据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这次改革的目标是逐步建立一个“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招生录取模式,重在改变目前高中招生将部分学科成绩简单相加作为录取唯一依据的做法,克服唯分数论。 在广州,2016年中考首次实行“指标到校”新政,公办高中拿出30%的指标学位直接分配到初中学校,指标生以示范高中近三年提前批公办公费录取分数线平均值下降20分作为最低控制线。这一改革增强了校内“自己人”之间的竞争。 ●记者点评:全国各省都在积极改革中高考的试题内容和录取方式,反映了全国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的总趋势。“中式教育”之所以闻名于世,主要就在于以考试为目的的学习大都是“填鸭”、“死背”、“题海战术”,用大量的机械记忆和刷题刷出来的熟练度换取高分。在先进的国际教育理念引导和人才需求导向下,中国的基础教育也在反思,敢于从大考“开刀”,趋向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能力素质以及自我成长,是值得肯定的。此外,政策出来后给予至少三年的过渡期,不影响本届学生,也显得较为合理。 2 《小别离》热播 关键词: 低龄留学 2016年,出现了一部反映中国当下中产家庭孩子留学和教育问题的现象级电视剧《小别离》。随着该剧的热播,低龄留学和教育国际化等话题被炒得火热,由此引发的“中产焦虑”也引起社会各界广泛讨论。 电视剧呈现了三个家庭教育样本:三个处于不同经济条件和环境结构下的典型家庭,孩子成绩和性格截然不同,家长们围绕是否送孩子出国读高中,经过反复纠结思索争吵,最后似乎都找到了最适合各自孩子的发展方向。 随着中国高净值人群和中产阶层的主流价值观逐步趋向于子女国际教育低龄化,到国外读本科甚至高中的低龄学生在2016年继续保持高速增长。《2016美国门户开放报告》显示,2015/16学年,在美国攻读本科学位的中国学生人数已连续第二年超过了攻读研究生学位的人数。2016年启德教育集团的统计数据也显示,赴加留学的低龄学生比例已接近75%,其中有超过30%申请入读加拿大中小学。而随着澳大利亚在2016年正式对中国小学生开放留学机会,各国留学低龄化趋势愈演愈烈。 “出国热”高烧不退,教育国际化需求愈加强烈,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中国家庭,是送孩子出国读高中,还是留在国内考好大学,或者选择国际班、国际学校为留学铺路,在2016年无疑成为最热教育话题之一。电视剧里反映的发展孩子个性特长与应试教育现状之间的矛盾,也引起了中国家庭的强烈共鸣。 ●记者点评:电视剧热播继而引起全民讨论,也进一步反映出中国家庭在越来越重视子女接受更优质教育的同时,又不敢放弃传统道路的矛盾心态。从剧中三个学生样本看该不该高中出国留学,答案其实是没有统一标准的。 像经济条件优越、有才艺特长、性格自由不羁的“富二代”小宇这类孩子,比较适合国外的多元评价标准;而像成绩中等、经济条件中上、有主见、有某项强烈爱好特长(写作)的朵朵,为避开国内激烈竞争,也可以尝试出国发展,但前提是在是否出国、何时出国等问题上尊重孩子,家庭内部达成一致意见;对于工薪家庭出身、在国内教育体系中成绩拔尖的琴琴,并不适合靠举家“砸锅卖铁”出国留学,这样会给孩子很大压力,不如顺应孩子的想法,留在国内升学更为心安,未来是否出国深造,须由自己的实力和当时的意愿自主选择。 留学与否,重要的是考虑它是否真的适合孩子的发展,不在于攀比,也不在于释放家长无所安放的焦虑。 

3 垃圾筐扣头 关键词: 校园欺凌 如果说,2016年年初,三名中国留学生因在美国欺凌同学分别被判处13年、6年和10年的刑期让国人震惊却未真正重视,那么,刚刚过去的2016年12月,一篇题为《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的文章,则将“校园欺凌”第一次真切地推到了国人面前。 文章作者自称是北京中关村二小四年级一名男生的妈妈。她在文中表示,孩子在学校被同学用装有污物的厕所垃圾筐扣头后,出现失眠、厌食、恐惧上学等症状,后被医院诊断为急性应激反应。文章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应,也由此让家长、学校和社会终于开始重视“玩笑打闹”与“校园欺凌”的界限。 其实,此前发生的校园欺凌行为并不少见。2016年5月,山东和江苏分别发生女学生对同伴殴打或扒光衣服羞辱,并将施暴过程拍摄下来上传网络的事件;6月,南京一名初中生被高年级学生索要钱物,拒绝后遭到殴打,后被拉至厕所并被强迫吃污物,现场视频也被拍下并被发送给其他学生和家长……只是,这些发生在国内的恶性行为,往往因为伤害方是未成年人而被从轻处置,甚至没有引起学校和家长的足够重视。 对此,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了《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专项督导暂行办法》,今后将通过日常监督、地方自查、实地督导三种方式开展专项督导工作,重点治理中小学对防溺水、交通事故、校园欺凌和暴力行为、涉校涉生违法犯罪和心理、行为咨询与矫治等重点问题的预防与应对情况。 ●记者点评:校园欺凌现象(或叫霸凌现象)国内外都有,但中国此前对类似事件的关注和处理偏弱。青少年处在特殊年龄阶段是一方面原因,更关键的原因是缺乏成人世界和外部社会的正确示范,缺乏对未成年人伤害行为的清晰界定和完善法律。 目前我国法律对于这种校园欺凌行为并没有非常有效的干预措施,在期待相关法律尽快出台的同时,一方面应加强未成年人德育教育和引导,教孩子学会保护自己,学会友善社交;另一方面,成年人也应注意给孩子作出良好榜样,毕竟,如果孩子在成人世界中耳濡目染的尽是强者欺负弱者,尽是踩在别人的痛苦上放大自己的威风,便会有样学样。 4 学而思难上 2016年11月,《人民日报》推出系列报道,直指学生课业负担从课内转向课外,家长焦虑感十足。与此同时,杭州某媒体用8个版篇幅“控诉”如今小学生课外培训之无奈,之“惨烈”,引起各大城市家长群体的强烈共鸣,也将文章里点名披露的培训机构学而思推到了风口浪尖。 “疯狂学而思”被指犯了几宗“罪”,如“绑架”家长听课、名额全靠抢、奥数应试技巧对思维能力不利、超前教学、与小升初暗暗挂钩等。报道在社会上引起热议,《人民日报》随即发表评论,表示“风物长宜放眼量,升学并不等于成才,用短跑的心态面对孩子一生的成长,不妥,也不该”。 学而思对此回应称,将解决报名难的问题,还表示产品研发将从“培优”扩大到“个性化”,满足更广泛学生的需求。 ●记者点评:回家作业多、课外补习争先恐后、家长“陪跑”负担大,已是中国一线城市小学生家庭面临的普遍问题。家长送孩子“疯狂”补习的背后,恐怕是优质教育资源不平均带来的心态失衡。 一味呼吁“还给孩子快乐的童年”并不现实,重要的是如何从源头上推动解决教育资源分配问题,如何让评价优秀学生的标准变得多元,如何使奥数不再成为升学选拔的唯一重要标准,而是回归到与体育、艺术等特长平等的位置,为真正爱好钻研数学的孩子提供能力提升和发展的空间。 以选拔而不是培养作为教育的目标,以“能超过别人就行”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行为,不是教育的本质,恐怕只有从政策源头出发才能解决。 关键词: “疯狂”补习 5 留学生遇害 关键词: 留学安全 2016年11月29日,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发生校园持刀袭击事件,致多人受伤;11月16日,一名留学德国的中国女生向中国驻德总领馆报案,称其当晚在返回宿舍途中遭遇性侵并被抢劫;11月3日凌晨,中国留学生江歌在日本东京都中野区家中遇害;今年夏天,美国芝加哥大学多名中国女留学生在校园内遭遇持枪抢劫;一名在意大利留学的中国女学生近日在罗马市移民局附近遭到抢劫后死亡……随着越来越多中国学子赴海外留学,海外留学安全事件频发,时不时见诸媒体的新闻报道越来越引起国内公众的注意,让留学生家长非常担忧。 但更值得重视的是,据《2016留学安全调查报告》显示,大部分留学生对在海外如何避免侵害,以及遇到安全威胁时该如何应对并不清楚。在发生校园枪击、恐怖袭击事件,或遭遇抢劫、绑架时,明确知道该如何应对的留学生只有20%左右,34.5%的留学生表示当遇到安全威胁时不知道如何应对,56%的学生表示并没有掌握急救常识。可见留学生的安全意识相对淡薄,安全技能缺乏。 ●记者点评:树立专业的海外留学安全意识是留学安全的根本保证。世界上没有绝对安全的地方,唯一安全的,就是时刻知道自己并非安全,并依靠深入脊髓的安全习惯,让自己时刻处在安全环境之中。 留学生可以做的,首先是充分认识自己身处的环境。比如,美国各高校的安全情况是可以查询到的,留学生可以在美国教育部旗下的校园安全Campus Safety and Security网站(http://ope.ed.gov/security/index.aspx)上查到过去三年学校周边发生的犯罪事件,并查到该地区负责安全、火灾等各项事务的负责人姓名和联系方式,提早做好心理预警。 同时,尽早掌握远离风险、智慧避险、紧急脱险的技巧,在海外谨言慎行,低调生活,学会求助,都是必不可少的生存技能。 6 留美新变化 关键词: CAAS 每年美国院校尤其是常青藤盟校的录取和申请趋势,可谓是留学的重要风向标之一。 美国大学本科申请一直使用的都是Common Application通用申请系统。经过了一年试行,从2016年6月起,由美国80多所大学共同创建的一个新的大学申请系统CAAS启用,正式向9-11年级的高中生开放。包括哈佛、普林斯顿、耶鲁、加州理工、杜克等顶尖学府在内的517所美国大学已宣布加入该系统。 这些优秀大学创建CAAS系统,是希望招收到更多具有美式批判思维、人文修养高、演讲能力高,而不单是学术背景优秀的学生。学生被要求从九年级就开始不断上传自己各方面的活动报告、作品和证书等,形成自己的“电子档案”,展示成长过程。 也就是说,今后中国学生申请美国本科的起点已最早前探至初二。仅靠高中最后一两年参加标准化考试培训刷分,不再行得通。 2016年对于美国留学考试来说也是不平静的一年,新SAT考试上线,转考ACT的中国学生有所增加,然而转考、成绩取消的意外状况时有发生,中国学生的诚信形象依旧在国际上蒙受阴影,无形中提高了美国本科申请的难度及不确定性。 ●记者点评:分析近几年美国名校录取的中国学生母校来源,不难看出,大部分都来自于美国本地高中,小部分来自国内一线城市和少数二线城市的顶尖高中。“美高”留学大潮两三年前开始,目前潮头的这批学生相继高中毕业,加入美国名校的申请行列中,比起国内高中毕业生有诸多优势,所以美国名校越来越多地把录取给了来自美高的中国学生。这个趋势在接下来几年会更加明显。 而随着以美国“藤校”为首的海外名校在申请程序和录取标准上不断革新,中国学生也要不断提升对于早早学会自主规划专业和职业、重视阅读和课外活动、关心社会和公益等的认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