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oiserie”,这个法语词也是我钟情谈论的一个风格词汇。几百年前,被洋人玩味的“Chinoiserie”(中国风)早已是当时皇宫贵族居所装饰的舶来品,透露奢侈意味。我想起很多时候在欧洲旅行,参观法国宫廷,英国城堡,遇见的此种Chinoiserie,历历在目! 
就连当今的奢华酒店,比如巴黎香格里拉大酒店,中庭穿堂而过的东方屏风,La Bauhinia餐厅里的中国红木家具,瓷器花瓶摆放其间,亦彰显着无尽的Chinoiserie之意,甚是雅趣十足。 
成都群光君悦酒店里的灯, 大丽花般的Chinoiserie风情 摄影:张朴 2016年,我在成都群光君悦酒店遇到酒店设计师Tony Chi团队的灯光设计师,我和两位来自纽约的设计师聊到这家酒店的灯光氛围。他们毫不讳言,Tony Chi先生从欧洲古典的Chinoiserie风格中寻找灯光灵感,特别是灯罩上中国风刺绣图案,让人步入酒店有一种尊贵享受又暗自荡涤的奢靡法式情感流淌于心。由此可见,这份源自古典法式皇家装饰艺术的Chinoiserie潮流,穿梭古今中外各个领域,令人沉醉。 
Grand Hyatt Chengdu 摄影:张朴 本期先转载InStyleNotes (ID:style_notes)关于Chinoiserie风格的历史文化梳理。之后,“好时光”再和你聊聊三部带有典型Chinoiserie风格的电影! 1700年,为庆祝新世纪的到来,路易十四在法国凡尔赛宫里举行了一场盛大的主题舞会。 
当巴黎上流社会的显贵们到场后,随着音乐响起,只见国王身着中国式服装,坐在一顶中国式八抬大轿里出场,全场顿时发出一片惊叹声。这场由奥尔良公爵策划的舞会,反映了当时风靡整个欧洲、对“中国风”“东洋风”疯狂崇拜的特殊风尚。 
路易十四时期,描绘《皇帝出巡》的壁毯 这种风尚,在后来的19世纪,才被命名为「Chinoiseri 」——“名词,阴性,源自Chine(中国)这个词根,指一些来自中国,或依据中国品味而制作的艺术品,家俱,或其它奇异珍品。” 明朝中后期,随着中国海外贸易的开放,不少欧洲传教士和商人纷纷涌入这片神秘的土地,并带回许多关于东方的传奇描述,让欧洲宫廷心驰神往。而「Chinoiserie 」最早则由饮茶 的流行开始。 
在茶叶最初流入欧洲之时,被包装成“包治百病”的良药,上流社会相信喝茶能够延年益寿,在伦敦最早一则茶叶广告中还声称茶能够治愈多种疾病,如胃不适,皮肤病,记忆力缺失,头痛,呼吸道疾病等(比中华神药hot water还要神奇百倍)。 同时,又因为茶叶的无比昂贵,它成为了宫廷贵族们彰显财富的手段,而喝下午茶也成为了一种流行的社交手段,成为精致贵妇人们时尚生活方式的重要一环。 
随之而来的还有各种「Chinoiserie 」相关的生活艺术品:如瓷器。当商人从东方运回大量瓷器后,欧洲便疯狂喜欢上,然而进口瓷器成本太高,于是欧洲各国开始研如何究制作瓷器,并大量生产出带有中国风的瓷器。 
1770年,英国的茶盒 而类似于玛丽王后、安妮女王、Queensberry公爵夫人这些处于社交权力圈顶端的女子,则通过「Chinoiserie 」收藏品来炫耀财富和追逐流行。 
而最受欢迎的家居表现形式,则是屏风。 
大面积的屏风绘画,描述着中国文学中的神话以及宫廷生活的场景,仿佛拉近了贵族们与遥远东方的距离。 
The Toilette by François Boucher, 1742 而这种具有东方风情的摆件,即便到了现代还是一些人的心头之好,例如Coco Chanel女士。走进香奈儿女士位于巴黎康朋街的寓所,便会发现她对收藏屏风的执迷。 
这些来自18世纪的乌木漆面屏风,由赭红与金色两种颜色构成,多达32面的屏风覆盖住整个墙面,将东方绮梦交汇于这间巴黎寓所内。 
而欧洲宫廷对中国风的狂热,也渐渐体现在当时的艺术作品中。例如法国画家弗朗索瓦·布歇(Francois Boucher,1703—1770)的一些中式画作。从未到过中国的他通过口传的信息以及个人臆想,创作出了当时受到贵族争相购买的作品。 
在他笔下的《中国皇帝上朝》、《中国捕鱼风光》、《中国花园》和《中国集市》等中式画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社会景象。然而皇帝带着地球仪上朝、长着洋人面孔的弥勒佛等细节,看上去颇有怪萌之感。 
一些购买不到原作的贵族,则会以这些中式画作为蓝本,编织成挂毯或者描成壁纸,作为家居装饰的一部分。 
维也纳美泉宫中,玛丽皇后母亲的夏季寓所, 
瑞典,卓宁霍姆皇宫的中国厅,建于1753年 不仅过去,直到现在,「Chinoiserie 」风格的家居生活方式仍受到很大一部分人欢迎,中国的传统物件融入欧洲的装饰设计,成为一种独特的异域风情,并逐渐渗透入国内,例如体现在淘宝日渐热搜的家居关键词「新中式 」... 


而在时装的探索中,设计师们对中国元素的着迷更是不必多说,以此作为灵感的系列细数起来需要大量笔墨,篇幅有限,这里就不赘述。 推荐很Chinoiserie的电影: 1. 蝴蝶君 (1993) 
主演:Jeremy Irons 尊龙 1964年,法国驻华大使馆会计高仁尼(Jeremy Irons)在观看歌剧时,被舞台上的蝴蝶夫人迷住。戏毕,他主动向蝴蝶夫人的扮演者、京剧演员宋丽玲(尊龙)示好。一次次的接触,使两颗孤独的心相爱了……电影中,尊龙一直男扮女装,点燃了西人Jeremy Irons扮演的外交官内心的欲望,和他对于东方风情的觊觎和幻想。 尊龙确实是Chinoiserie的最佳演绎者。其实,Chinoiserie的文化能指和所指也扩大了不少,不仅限于古代中国的风物人情,也可以是具有现代中国革命历史符号(Mao,文革)的流行演绎与再现——其代表艺术家是安迪·沃霍尔和他的波普艺术作品。 

2. 末代皇帝 (1987) 
导演:贝纳尔多·贝尔托鲁奇 主演:尊龙 陈冲 邬君梅 意大利导演贝尔托鲁奇的东方情书!又是尊龙担任主角,他演绎的晚清最后一位皇帝溥仪,应该无人能超越。电影中的陈冲,邬君梅,每一个人都是经典!电影从妆容,东方仪态,对宫廷起居和各色人等的塑造,都堪称电影史的传奇。 
很难想象,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位意大利导演拍出了一部全面展示中国文化与魅力的传世之作。而北京故宫紫禁城也是第一次允许一位外国导演在此拍摄电影。《末代皇帝》充满了西人对于一个东方古老民族的敬仰和各种幻想,它们纷纷投射在溥仪身上,并且渗透在溥仪的政治观,性,爱情与家国愁绪之中。当然,我认为《末代皇帝》有着Chinoiserie之味,大概就是电影开始那场慈禧太后驾崩之戏,华丽繁复,以及电影中时刻带着的那份“鸦片”一样的腐败气息,是靡靡的氤氲,缭绕升腾——尽然是美得碎了一地的感觉! 
无论是《蝴蝶君》还是《末代皇帝》,它们都是由西人演绎拍摄的东方情愫,还混合了捉摸不定的游移态度。但由西人艺术家呈现的这些Chinoiserie元素又恰恰迷人,妖冶,惶惑。我认为,正是因为这种文化差异之间的转译,让Chinoiserie成为了一种风格,它可以是视觉上的装饰艺术风格的一种,更可以变身为艺术作品中的那些含混不清的符号(多数都是西方文明对于东方文明想象性的能指和所指)——但说到底,它都起到了一种装饰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