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教育部关工委提出,2007年的工作重点是在青少年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中小学生是青少年的主体,他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现状如何?来自一线的教师们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道德天平将要倾斜。”说到现在的学生,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崔琪感叹。
“教师应该首先形成稳定的价值观,进而以对话的态度和自身的行动去引导学生。”北师大实验中学教师何志攀说。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谓“道”,不仅指学生学习的方法、做事的方法,更包含了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养成这样的深远含义。正确认识、恰当引导中学生心中的“道”,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重要任务。
在一次作文课上,高三年级的同学这样描写一位目睹名医误诊的女护士:“病人与我又有什么关系呢?说了又不会提工资,如果有事,让医院去赔钱”;“他(指专家)那么有名,诈他几万块钱不成问题吧!”;“我正好看这个专家不顺眼,这病人又穷耗了我一整天的宝贵时光,死了活该。”
“文如其人,言为心声。从某种程度上说,对人物心理的揣测刚好折射出作者价值观的偏离。”崔琪在课堂上点评。
之后,在44名同学上交的“一言心得”中,“班上52%的学生表示认同教师点评,而还有高达48%的同学为这些作文叫好。”崔琪为此感到痛心。
程光泉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编,长期致力于中学思想政治课程的研究与实验。对此,他有自己的看法:“这样的作文,应该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现实生活的讽刺和调侃。写作文不是道德测试。由此尚且不能得出结论说,孩子们的价值观出现了问题。”
但是北京市西城区某示范校另外一位班主任认为:“用事实说话最有力。”每天,她和所有班主任一样,早晨七点到校监督学生早读,下午六点甚至更晚和值日生一起离开学校。“叮嘱过的事情,学生不一定记得住;记得住的,学生不一定遵守。”她说。
家长丁先生20多年前在这所学校读书。如今,看到自己当年的班主任这样事无巨细的叮嘱和披星戴月的操劳,他深有感触:“当年大事小事都是我们自己处理。”[全文]
去年震惊全国的邱兴华杀人事件,在网上却有人发出叫好声,赞其为“史上最悍杀手”,其家属也收到了很多捐助,而受害人家属却乏人问津。“这是一股不健康的情感在暗中涌动。”长江大学党委书记张忠家指出,中国网民的主体是大中学生,有不少学生在冷漠地附和着,这种“无情”与“滥情”的现象,表明学校的情感教育是相当缺失的。
另据报载,3名少年面对溺水的同伴,既不报警也不喊人,“从容”掩埋好他的遗物后,若无其事地回家,孩子们竟缺乏起码的情感。武汉某高校布置“亲情作业”,让新生给家里写一封家书,有的学生竟坦言“和父母没什么好说的”,约九成人表示学校不监督就不再写。
与会教育工作者指出,目前部分中小学生情感淡漠,对学习消极应付,对同学漠不关心,对集体活动缺乏热情,有些沉迷于网络而忽视了情感交流。很多中学生写作文虚情假意,堆砌大量的名言警句,却因缺乏情感体验而乏味至极。大学生经常出现心理障碍,甚至有自杀等极端现象,也令高校管理者颇为头疼。
张忠家认为:“情感教育不只是个别问题,而且是一个普遍问题,迫在眉睫,任重道远。” [全文]
中学生不知父母的生日、职业,大学生心理脆弱,易产生过激行为。情感教育专家指出,这些都折射出目前情感教育的不足。
昨日,由《情感读本》杂志社举办的情感教育高峰论坛在汉召开。长江大学党委书记张忠家指出,目前学校培养人才过度竞争化、物质化、现实化,导致情感荒漠化,对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关注不够。
黄石二中校长费新岸则指出,目前赏识教育成为共识,但适度的惩戒、挫折教育也必不可少,孩子应该有接受错误、改正错误的勇气。有的家长怕耽误孩子学习,亲人的葬礼都不让孩子参加。
专家们建议,学生生活相对简单,社会阅历少,需要教育工作者引入一些环节,为孩子的感情世界“加点芥末”,不断撩拨学生的情感神经,让感动多起来。(汉网/记者刘莉 通讯员沈考)
人民网北京12月29日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昨天公布了“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生活意识比较研究”调查结果,调查显示,四个国家的高中生们最关心家里的事,家和朋友聚会场所是四国高中生最喜欢的生活场所。但他们对社区事务和国家大事不太关心。比较而言,中国高中生主人翁意识最强,对国家大事最关心。
生活环境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家庭生活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深远,社会环境在宏观上也对青少年产生巨大的作用。因此,了解青少年的生活环境以及青少年与其生活环境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本次调查发现,四个国家的高中生们对家里的事都非常关心,在被问及“你感到最幸福的场所在哪里”时,中国高中生选择的前三位排序依次是家(41.9%)、朋友聚集的地方(27.5%)、个人空间(16.2%);美国高中生的选择依次是朋友聚集的地方(72.1%)、家(48.5%)、课外小组(30.0%);日本高中生选择的依次为家(32.0%)、朋友聚集的地方(30.3%)及其他(12.2%);韩国高中生的选择依次为朋友聚集的地方(71.1%)、家(60.0%)及学校(39.6%)。从这一调查可以看出,家和朋友聚集的地方是与高中生日常生活最密切的场所,也是他们最喜欢的场所。
对四个国家的数据进行比较会发现,中国高中生对感到幸福的场所满意程度相对其他三国来说较低,这可能是因为中国高中生的学习压力大、父母管理严格且外出与朋友相聚的机会相对较少所造成的。家庭、朋友聚集的地方对高中生们来说如此重要,但这些场所却又不能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情感支持,使得他们对这些场所的总体满意程度相对美、韩两国高中生要低很多。
但是,高中生们对居住社区的事关心比例相对低些。其中,中国为39.0%,美国为48.8%,日本为40.8%,韩国为39.9%。可见,中国高中生对社区的事情关心较少。但另一组数据告诉我们,中国高中生对国家事务更关心,显着高于其他三国高中生。其中,非常关心和比较关心国家大事的中国高中生有73.7%,美国有45.4%,日本和韩国均为45.9%,几个国家的平均数是58.9%。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中国一直比较注重爱国主义教育,高中生们往往具有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和使命感,再者中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各样的社会热点问题较多,易引起关注。而美日韩三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相对稳定,社会出现的新问题较少,因此中国高中生对社会问题相对来说更加关心。另一方面,可能是部分高中生即将参加高考,其中一门科目――“政治”对国家时事政治有一定的考核要求。
那幺,他们对当今社会是否满意呢?调查发现,多数中学生们对当今社会都不太满意,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的社会满意度分别为43.9%、52.4%、40.1%和24.5%。这一调查结果也反映了部分高中生对社会的关心,他们已经不局限于课堂、学校及家庭生活,而是更多的走出学校,放眼社会,这与以往高中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情况有很大不同。(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