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项目建设为载体集聚国内国际人才资源特别是急需的紧缺人才资源,是促进经济转型跨域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运城市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整合资源、统筹推进,以人才重大工程服务项目建设引领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
十二项重大人才工程全面启动。运城市委坚持引进和培养并举的方针,以启动盐湖区经济发展较快集中区域人才集聚工程、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引育工程、新兴产业领军人才引育工程、高技能人才开发工程、优秀企业家培育工程、现代农业人才开发工程、服务业人才引育工程、旅游业人才引育工程、名师名校培育工程、文化复合型人才培育工程、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人才继续教育培训工程十二项重大人才工程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明确了人社局、教育局、发改委、中小企业局等9个牵头部门和协作部门的责任和义务。要求每个责任部门结合自身实际推荐出两个典型,突出重点,大力推进人才工程项目建设。与此同时,各县(市、区)也制定实施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工程,形成了上下联动、以重大人才工程推动人才工作发展的良好态势。在推进重大人才工程过程中,各级进一步加大人才投入,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列入财政预算的人才工作专项经费达500万元,其中市级150万元,县级350万。重大人才工程发展基金经费达2000万。
高层次紧缺人才队伍建设力度明显加大。在刚性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方面,运城市委出台了《运城市引进区域外高层次人才实施细则》,截止到今年3月份,共引进了394名区域外高层次紧缺人才,充实到了我市教育、卫生等工作一线。在做好刚性引进的同时,市委还特别注重柔性引才工作,始终坚持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相结合,创新性地实施了“人才+项目+科技+资本”四位一体的引才合作共赢模式。运城市先后与中科院、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山西农大、北京饲料研究所、沈阳化工研究所等200余家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柔性引进了80余名各类高层次管理人才、专家,不仅提高了企业的产业技术水平,而且大大增强了企业的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其中,万荣县引进的董清飞博士,创立了运城恒磁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成立后先后引进高层次人才112名(博士2名,中高级技术人员110名),累计上缴税金6300余万元,安排劳动力就业1000余人,为万荣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亚宝药业集团在北京建立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立了亚宝药物研究院和药物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亚宝分中心,在太原也建立了科研机构,吸引了140多名专业研发人才,其中从国内著名高校和美国、加拿大、印度等国引进海归博士、博士后12名。
人才强市、强县、强企工作不断推进。截止到今年3月份,运城市委组织部人才办先后在盐湖区、稷山县、新绛县、垣曲县、闻喜县召开了推进人才强市、强县、强企工作座谈会,交流经验,部署工作。13个县(市、区)结合实际采取有力措施,加强领导,加大投入,积极创新人才政策,组织实施人才工程,推动人才优先发展。围绕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启动高层次紧缺人才引进、人才创业扶持体系、人才科研成果转化、优化人才环境四大工程打造人才聚集高地,以此引领带动人才强市、强县、强企工作。针对今年市委提出的项目建设、“五大战略”和“三个强化”实际,大力实施现代农业、新兴产业、高技能、优秀企业家、文化旅游和名师名校人才开发培育工程,育好用活各种人才,使人才强市、强县、强企工作不断推进。
党管人才工作进一步加强。去年以来,运城市委、市政府和市委人才工作领导组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审议人才工作的重要问题,对加强党管人才工作进行研究部署,不断提高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运城市委人才办建立了领导干部联系专家、定期谈心谈话、外出考察培训和定期体检等人才关爱制度,及时关心、了解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协调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努力为优秀人才发挥作用创造宽松的环境。他们先后为1000余名各类优秀人才建立了健康档案,并将新选拔出的人才及时纳入市委联系的专家和优秀人才的行列,截至目前,运城市共联系专家1547名,其中,市级联系专家357名,县级联系专家667名,乡级联系专家523名。李春藻作为市委联系的专家,发挥自身特长,高端引领,带头攻关,为运城市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带领蔬菜协会145名技术员,发展无公害蔬菜72万亩。现年58岁的冯树英,整整40年坚持利用业余时间自费进行农业科技研究,2010年育成的F型三系杂交小麦研制获得成功,经中国农科院认定,成为世界最尖端的科研成果,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这是我国继杂交水稻之后又一个国际领先的农业科研成果。
人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近年来,运城市人才发展环境不断改善,人才集聚效应日益凸显,对人才的凝聚力不断增强,全市人才资源总量、人才整体素质和人才贡献率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2011年以来,我市连续组织开展了“热爱运城,共谋发展”百名优秀人才评选活动和“热爱家乡,共谋发展”运城籍在外杰出人才评选活动,不仅有效凝聚了各级各类人才的力量,搭建了人才交流的平台,营造出人才发展的良好氛围,而且通过优秀人才的示范带动作用,也激发了全市人民热爱家乡、共谋发展的热情和激情,为构建运城发展新优势,加快实现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与此同时,运城市充分利用新旧媒体大力普及和宣传人才工作和项目建设。2012年累计在《中国组织人事报》、《中国人才杂志》、《山西日报》、人民网、中国网、求是理论网等各大主流媒体刊载人才工作和项目建设文章378篇。除节假日外,几乎每天在新闻媒体上都能见到运城人才工作的新报道、新文章。11月份市委又开通了“运城市委人才领导组办公室”官方微博和博客,短短两个月,发布微博2660条,听众达610个。运城市充分利用这一新兴媒体平台大力宣传一系列项目建设和人才工作政策,大力营造了人才服务项目建设的良好氛围。
人才对转型发展支撑作用明显增强。近年来,运城市通过实施高端引领、创业扶持、工程推动等重大人才项目,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日益凸显。截至去年底,全市各类人才总量达到34.377 万人,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比重达到13.01%。其中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达到10694人,成为推动运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骨干力量。全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42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7家,省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1家。技术中心数量排名全省第二。各类人才积极投身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取得了一大批重大科研创新成果,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去年11月,以运城市农委副主任冯树英命名的“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FA)”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并经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全球科技查新后肯定为世界首创。这项技术已测配出一批比常规小麦增产15%以上的杂交小麦品种,通过推广可以创造一个崭新的高科技种业,产生非常可观的销售收入和社会效益。此外,运城市委针对在外优秀人才开展了“回乡探母,回报母恩”活动,让更多的成功人士回到运城进行投资办企、咨询服务。依托运城在外优秀人才,推动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广泛开展。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目前,运城籍在外优秀人才共为家乡项目引资投资捐资35亿元。(贾永霞 运城市委组织部人才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