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从运城国际果品交易博览会闭幕式上传来消息:首届运城国际果品交易博览会取得丰硕成果,果博会期间共签订97个项目,总投资达115亿元。 运城处于北纬35°的黄土高原,全年无霜期长,白天光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年降雨量适中,是世界公认的苹果生产黄金带。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全市水果种植面积达328万亩(其中,苹果面积210万亩),总产量60亿公斤,位于全国地级市之首。水果业已成为运城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 为扩大运城果品的知名度,提高运城果品的市场占有率,市委、市政府决定举办运城国际果品交易博览会。此次果博会以“助力一带一路、服务现代农业、加强交流合作、促进果业惠农”为主题,围绕水果与干果两大产业,将果业与文化深度融合,共设置了27个展区,参展客商850余户,展示了我市“土生土长”的17类百余种干鲜果和南果北移在运城种植成功的火龙果、枇杷等。同时,专门展出的南方水果、各类新品种苗木和具有方向性的生物农资新产品,在此次果博会上也得到了充分展示和销售。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此次果博会还通过现场演示,对近年来研发的新型果园农机具进行展示展销,受到广大果农的普遍欢迎。 此次果博会期间,来自全球20个国家和地区,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近850名客商和专家抵运与会;全国50余家新闻媒体发布稿件300余篇,分别以消息、通讯、专题等体裁,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对运城果业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的宣传报道。人民日报刊发专版,对运城果业的亮点进行了宣传;新华网分别以“运城苹果是如何登上国际舞台的”和“运城苹果凭什么打动‘歪果仁’的舌尖”为题,刊发的图片新闻和专题视频,24小时内点击量突破了百万条。继“诱惑夏娃”“砸中牛顿”“乔布斯咬了一口”后的第四颗苹果——山西运城苹果,给全国网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果博会期间,运城农业会展中心日均参观者达3万人次,总人数突破30万人次。为了满足广大群众参观的需求,市委、市政府两次决定果博会延期。如此高规格、大规模的盛会,在运城历史上十分罕见。 联合国原副秘书长沙祖康4次评价此次果博会远超地级市标准,达到了国家级的水平。北京农业产业诚信联盟主席陈涛说:“在运城参加了系列活动,看到果品从田间到餐桌全产业链展示,品尝放心安全香甜的果品,感受了果文化,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果博会期间,来自荷兰、波兰等国家和我国北京、陕西、山东、河南、湖南、甘肃等地的40余名果业专家,对国际国内果业发展形势与趋势进行了分析,对现代前沿技术进行了介绍,并从产业结构调整、电子商务发展、品牌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很有见地的建议。专家们还对《运城果业“十三五”发展规划》进行了把脉论证,在加强品种改良、优化果业布局、树种特色化发展、改善果园土壤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专家们不仅为运城果业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还为运城果业发展注入了强大自信。参加论证会的专家一致认为:山西省运城市地处落叶果树优生区域带,果树栽培规模大,推广应用的技术先进,树种多、品种全、产量高、品质优,产业链条完善,服务体系健全,具备了生产世界一流果品的自然、区位、技术、服务体系等优势,已具备由果业大市向果业强市转变的基本条件。 在10天时间内,果博会先后开展了开幕式、采购专场、运城果品外销车队出发仪式、果文化体验和名特产品鉴、高峰论坛、签约仪式、销果功臣答谢会、旅游推介会、果乡观游、专家论证会与论文评选、各县(市、区)专场推介、技术培训会和闭幕式等一系列活动。会议内容紧凑、注重创新、务实高效,全方位展示了运城果业发展成果与资源优势和对外开放、转型发展的美好形象,探索了推动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路径,提高了运城果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了果农的发展理念与管理技术,提振了果商的销售信心。 国内外客商云集运城,亲身体验了“华夏果都”的魅力和发展潜力,投资积极性空前高涨。据不完全统计,大会组织集中签订97个项目,总投资达113亿元。其中,招商引资项目27个,总投资101.5亿元,贸易签约70份,金额达12.5亿元。另外,各展厅签订销售合同及意向300余份,总金额接近2亿元。其中,农资合同及意向合同140份,农机合同及意向合同50份,苗木合同及意向合同6份,干鲜果品合同及意向合同100多份,涉及各类果品5000万余吨。 (记者 孙 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