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市地处晋陕豫黄河金三角中心地带,全国唯一的跨省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设立,标志着运城地域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奋力走上一条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康庄大道”。运城市委、市政府将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省委“一个指引、两手硬”要求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贯穿于实施“三动三新”战略,建设“新型工业大市、现代农业强市、文化旅游名市、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进程中,站在宏观高度,落实领导干部办工程、技术人员服务工程的“双承包责任制”;山水林田湖科学布局、网带片点线综合治理、乔灌果花药统筹发展、造管抚保封同步实施。全域化规划林业生态循环圈、规模化提升林业建设品质,三大体系(完善的生态体系、发达的产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同步发展,三大空间(生态空间山青水秀,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产空间集约高效)同步实施,三大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同步发挥,唱响现代林业强市主旋律,完美的展示出绿量最大、景观最美、产业最好、功能最强的现代林业建设丰硕成果。 “十二五”时期,运城市财政林业建设投入以每年超过1000万元的额度递增。营造林面积以每年30万亩以上的速度递增,新增面积达185.5万亩;每年10万亩荒山荒坡披上绿装;全域化、大循环的精品造林工程集群式呈现;森林覆盖率年均增加1个百分点,达到31%,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8%,村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26.03%;城郊森林公园遍布13个县(市、区);2000多个环境优美、人际和谐的园林村扮靓河东大地;1950公里崭新的“绿色路网”铺展在城市乡村;每年新发展干果经济林15万亩以上,总面积达到180万亩;年出圃各类合格苗木1亿株;全市林业总产值达到233.3亿元,成为百姓致富的支柱产业。夏县、芮城、临猗、垣曲、平陆、绛县等6个县先后被省政府授予“山西省林业生态县”称号。国土增绿、林业增效、农民增收。运城市在新近召开的第四次党代会上,提出到“十三五”末全市新增造林1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5%。吹响了“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运城”的新号角。一个生态体系更加完善、产业体系更加壮大、生态文化更加繁荣的现代林业强市,以独特的魅力屹立黄河金三角中心,展示现代林业示范市、林业产业先导市、科技兴林样板市的新风采。 实施“双承包责任制”的新常态,激发全社会投入林业建设的正能量,强力推进现代林业发展,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所呈现的非凡成就,造福八方百姓。 9月,是运城市最美的时节。崇尚关公忠义仁厚美德的浙江商人王先生来到盐湖关帝庙拜谒。他看到:城市,绿枝花容交相辉映;道路,“绿色长廊”伸向远方;群山,绿色屏障张扬神韵;乡村,荡漾果农丰收的喜悦。面对优美的环境,这位浙江大学曾经的高材生不由的发出赞叹:绿意盎然、文化诱人、魅力四射。这既是对关公生态园的赞美也是对运城市现代林业建设成就的褒扬。 运城市委、市政府要求各县(市、区)认真落实林业建设领导干部办工程、技术人员服务工程的“双承包责任制”。通过技术服务,把标准化管理贯穿林业建设全过程,推动林业工程专业评审制、首席专家技术负责制的实施,提高工程科技含量。“双承包责任制”在全市各级领导干部中的落实,昭示出拼在基层,敬业担当;干在实处,贴紧民心;领导带头,以上率下;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的工作导向。为林业发展提质量、上规模、增效益提供保障。总面积1.1万亩的关公生态园是美化关公家庙、突出生态修复、提升关公家庙品味、丰富生态旅游内涵、提高旅游景区水平的重点工程。工程仅用1年时间,在中条山前沿荒山营造以侧柏、连翘、山桃、山杏为主的混交林6000亩;在中条山洪积山的乱石滩客土营造多树种搭配的景观林5000亩;通往关公生态园的道路两旁,高高的杨树下木槿花怒放,形成生态景观长廊。以生态修复示范园、生态文化景观园凸显关公仁义忠厚文化内涵的关公生态园已初具规模。运城市将林业资金投入新造林面积、造林保存率、森林覆盖率、森林火灾发生率等林业建设指标纳入领导干部考核体系。实行对造林成活保存率低、森林资源破坏和森林火灾严重的单位和主要领导通报批评、诫勉谈话和投资调控,对成绩突出的予以重奖的生态政绩考核、奖惩、问责机制。一系列严格的考核问责制度的落实,犹如市、县(市、区)政府在公众心目中树立起的“绿色标杆”,发出无声的召唤。极大地激发起社会力量参与林业建设的热情,调动全民参与城乡绿化的积极性。运城市创新全社会办林业机制,实现全民共建共享。打破国有、集体、个人所有制界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筹集林业建设资金。积极吸纳企业、乡村合作经济组织、乡村集体等社会资金,投入林业建设。推广开发式、合作式、购买式、直补式等造林模式。采取公司+农户、合作社经营、企业参与、大户承包等形式,民营企业迅速衍生为现代林业建设的新生力量。由此形成的“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全社会办林业”的新格局,加速林业发展步伐。新绛县实施大户承包新机制、林业建设新模式。公司、集体、个人投入资金,在沟坡建生态林、耕地栽培经济林、通道配置景观林、区域种植灌木林;在峨嵋岭建成大户相连、园区相接、景观相衔、经济效益高、旅游功能全的生态大庄园、产业大果园、旅游大公园。使林业建设的新亮点,成为大众旅游休闲的新热点。运城市的企业办林业、民营林业、沟域生态经济,生态庄园势头强劲,成绩突出,在全省力拔头筹。 随着城市居民对物质、精神文化生活要求的提高,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运城市在城市、乡镇建设中,坚持绿化、美化、文化相结合,乔木、灌木、花木相搭配。一处处绿树成荫,花坛、草坪、景观石、亭阁环绕的小公园、小花园遍布城镇的大街小巷,丰富着城乡人民的休闲生活。大规模、大面积的14处城郊型森林公园,2处郊野型森林公园,共16处森林公园的建成,使全市以森林生态产品为媒介的旅游景区发展到100多处;以经济林示范园、精品园为载体的景点达到500多处,为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健身场所发挥出重要作用。与此同时,运城市在厂矿、企业、校园、机关单位开展绿色单位、绿色企业、绿色庭院、绿色校园,栽植“家庭亲情林”等创建活动,全市义务植树达3500万株。这些亮点频现的“身边增绿”工程,不但让种树成为运城的社会时尚和运城人的习惯,营造出人人参与造林绿化的浓厚氛围,更以丰富的生态文明内涵,展示出房在树中掩、村在林中建、车在林中行、人在画中游的欣欣向荣的新气象。弥漫着温馨高品质的绿色生活,使运城人心逸旷野、畅飞自然,由心而生的“活力运动风”“绿色时尚派”引领着运城人绿色生活方式,其乐无穷。 “综合造林模式”是推动以道路绿化为框架的全域化、大循环林业精品工程规模化建造的利器,所构筑的完善的生态体系,领衔全省林业建设前沿。 汽车行驶在运城市的公路上,如同浏览“河东大地艺术”展览:公路两侧,荒山上的绿色屏障、平川农田的绿色林网、村镇的特色景观,公路上的亮丽风景线,浩浩荡荡,绵延不绝。这是运城市实施“综合造林模式”,构造荒山建体系、坡地建基地、村中建景观的林业大循环圈,带给人们的美的享受。 运城市在实施“三市一中心”战略中,按照全省林业六大工程建设要求,以“国土增绿、林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建设理念,统筹布局、科学规划。围绕两山(吕梁山、太行山)造林成体系;两网(水网、路网)绿化成景观,沿通道、按流域、山系,采取重点布局、集中连片布局、新旧衔接布局方式,全流域规划循环圈、治理微地型。运用“荒山建屏障、丘陵建基地、平川建林网、村庄建园林、通道增景色”的“综合造林模式”,道路绿化、荒山造林、经济林构建、园林村建设同步实施,体现地域特色、显示规模效应。由中条山、吕梁山、稷王山及峨眉岭的荒山防护林工程;平陆三湾、芮城圣天湖、垣曲古城湿地的综合保护工程;黄河流域自然保护区和湿地涵养区的生态恢复综合治理工程;推动黄河、汾河护岸林带提档升级的两岸防护林工程;以农田保护、美化城乡为主要功能的平原绿化防护林网,所构建的完整的生态防护“绿色长城”,形成稳定的环状生态圈,使运城市的水土流失、气候、水源、特种资源得到进一步改善,护佑着运城人民的生产、生活安全。各县(市、区)根据本区域自然特点和优势,新老工程结合,集中连片构筑的集通道绿化、干果经济林、园林村绿化、荒山绿化,大规模、上档次的精品工程循环圈,亮点频现,精彩纷呈。夏县的重点道路增景增色、荒山造林和两个林业产业循环圈等8项绿化精品工程;盐湖区的双季槐循环圈、复旦大街西延线主干道绿化等7项精品工程;闻喜县的康培苗木基地规模提升、涑水公园绿化等10大精品工程;永济市的舜帝山荒山绿化、蒲州万亩核桃经济林提质增效等工程;临猗县的庙上乡设施冬枣产业园循环圈道路绿化提档升级等精品工程;稷山县的柳沟坡荒山绿化精品工程;垣曲县的8000余亩精品核桃经济林基地等精品工程,为提高“山上治本”重点工程精品化、城乡生态园林化、林业产业现代化、造林管护科学化程度发挥出巨大能量,使运城市林业建设水平和档次跃入全省前列。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