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山西头条 > 忻州新闻

他从忻州专程赶来分享体会(组图)

时间:2021-03-23 10:40:10  来源:本站  作者:

  每一个喜欢读书的人,都有一些自己的阅读故事,或多或少,总有那么几个是印象深刻的。而本报4月20日举办的换书活动就考虑到了这一点,让读者可以通过分享读书故事的形式来换取一本书。活动现场,很多人都踊跃参与,讲述他们的故事。

  在前来换书的人群中,有这么一个团体,非常引人注目,他们是来自于山西省环境保护基金有限公司的员工,一行10个人,可以说是组团来参加本报举办的换书活动。据了解,他们单位平时也非常重视员工的阅读生活,给他们提供了一些读书的机会,建立了三个青年员工书屋,并提倡每天读书半个小时,每月读一本好书,每季度撰写一篇读书心得,使员工们能在工作之余,从图书中汲取营养。

  24岁的李坤岚正是这个团队中的一员,他给记者讲述了自己的读书故事。他平时最爱读的就是一些历史类书籍,“我小学毕业的时候,因为喜欢,就用一个假期的时间把家里收藏的一套《上下五千年》全部读完了,从最早的奴隶时代一直到民国时期,总共十五本书。一天至少看四五个小时,也不出去玩,有时候本来想就看几页然后出去玩,但看着看着就停不下来了。”李坤岚告诉记者,也正是因为读了这套书,初一的第一学期,他的历史课成绩考了全班第一,连当时的附加题也都做对了,全部满分。要知道,附加题一般情况下很多人都不会做,但是他看完那一套书后,居然连附加题都做对了。这对于那个年纪的他来说,是很值得骄傲的。

  在那之后,李坤岚又把中国的近现代史,包括世界历史,都读了一遍。据他介绍,自己小时候的理想是当一名解放军,所以喜欢看战争故事,从而又延伸到喜欢历史故事,“我觉得读书,不一定是非要去读什么书。因为不管读什么书实际上都是对自己知识的一个沉淀,也是对自己视野的一个开阔。”

  金凤是《小学生拼音报》的一名工作人员,平时非常重视亲子阅读。“我的孩子叫天天,今年四岁了,但我已经给他读了近五年书了,因为在做胎教时都在读,内容非常丰富,什么都有。”金凤说,但她最有心得的还是读诗、读绘本和读故事书。

  孩子一岁多时,金凤开始给他读古诗,“在教古诗时我会自己现编一个调给他唱出来,或者用别的儿歌的调子唱给他听。唱完之后,发现有些句子他不理解,再给他解释,用一些象声词或动作来帮助他理解,重点是要通俗有趣。”到两岁时,天天已经能背20多首古诗了,有时候还会让金凤觉得惊喜,“一岁多时,有一次他在外面玩沙子,天上飘起了零星的小雨,我叫他回家,他头也不扭地摆摆手告诉我斜风细雨不须归,当时我真的是太惊讶了,因为我从来没有告诉过他这些诗句要用在什么场合,这是他自己发挥的。”

  在读绘本方面,一开始金凤总喜欢以问题来引导孩子看书,但后来发现他不喜欢这样的方式,于是就开始试着不干预,每页书只是用读文字来辅助孩子,等他自己翻页时,再读,没想到这样的亲子阅读效果更好,亲子关系也更融洽了。

  还有读故事书,金凤会一本一本地读给孩子听,有时也会挑一些精彩篇章给他读,像《小王子》。“没想到他竟然都听进去了,前段时间幼儿园让孩子观察大自然,每个家长带两盆绿色植物,我就问他,你想要什么花?他说玫瑰花,他从来都没有见过玫瑰花,为什么这么说呢?我就知道他把《小王子》的故事内化在心里了,其中就有玫瑰花的形象。”说起这些,金凤很高兴。虽然读一本书很漫长,但是她觉得很有用,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强,词汇很丰富,而且想象力特别好。

  这些都是金凤在亲子阅读中得到的一些小收获,小惊喜,她希望可以分享给其他的孩子家长。

  41岁的田博明,在省城从事培训工作,平时也比较喜欢读书,想了一会儿,他给记者讲了两个关于借书的小故事。

  因为他喜欢买书,家里面有很多藏书,所以有时候朋友来家里做客就想把书借回去读。“但是这十多年,我借出去的书大部分都没有还回来,还回来的书很少。记得有一次,我有个朋友搬家,我去他家帮忙,发现他有一堆旧书准备扔掉。因为喜欢书,我就多看了几眼,结果就发现原来我借给他的那几本书也在里面夹杂着。”田博明感慨地说道,“有一句话叫书非借不能读也,但对于有些人来说,正因为这些书是借的,他可能就不会去珍惜。还有一点可能是现在这些书的价格,标价都是几十块钱,有些在网上买的更便宜,因此在很多人眼里可能会觉得不值钱,所以他们就不把这个当回事。这也反映了当下一部分人对书的一种认识或看法,习惯用它背后的价格标签去衡量它的价值,总觉得知识文化很廉价。”

  此外,田博明还讲了一个故事。上世纪70年代末期,他的父亲想要编一部书,就从当地图书馆里借出来一套比较珍贵的古籍。可后来因为工作调动来到了太原,那套书就没有还回去,而且因为种种原因,他的父亲也一直没有动笔去编那部书。“这件事他一直惦记着,直到他去世时,还叮嘱我把这套书再还回去。后来,我专门找见那个图书馆把书还了,不过当时图书馆里已经没有他借书的记录了。”田博明回忆道。对于他来说,时隔这么多年,还想要将这本书还回去,就是想要它发挥自己的价值,希望有其他的人来关注它,完成父亲未完成的工作。

  之所以讲这两个故事,田博明表示,因为自己也在编书,所以他知道书的作者付出的有很多,书的价值远不是标签上的价值。希望大家都可以珍惜书,尤其是借来的书。

  亢如钢是忻州人,也是山西晚报的忠实读者,他对山西晚报有着很深的感情,“我从2007年就开始订阅山西晚报,至今每一份报纸都还珍藏着。但收藏报纸,一年两年可以,八年十年就不行了,报纸太多了,在存放上就是个很大的问题,既不能受潮,还不能有老鼠,所以得有专门的库房来存放。虽然很难,但我仍然想尽办法去保存它,为此爸妈没少说过我,但我就觉得它里面有很多知识和记忆,卖掉了好像记忆就没有了。”

  当然,除了看报以外,亢如钢还喜欢买书、看书。所以听说这个消息后,他特意将原来来太原的日期改到了活动当天,一大早和朋友一起坐火车从忻州赶过来。“我一听就觉得挺新鲜,再加上对山西晚报的信任,就决定来参加了,因为是自己喜欢的,所以路途、距离都不是问题。”亢如钢说。

  这次从家里过来,他带了几本自己的书,想要调换一下。据他所说,当时在家里挑选时还费了好长时间,“我家里的书很多,有些现在也用不着了,但我还是有些舍不得,我对它们都是很有感情的,比如有一本《成功学》,是我1997年买的,那是我步入社会后买的最贵的书,现在内容我已经不需要了,但就是舍不得。来之前也是拿出来又放回去。”经过几番纠结,终于选定了要交换的书。这次换书活动的结果也让他很满意,换到了两本自己心仪已久但又一直没有买的书,他希望这样的活动以后可以多举办一些。

  去年五月份,“书香三晋文明社会”全民阅读报刊行活动启动,本报也进行了长达三个多月的寻访最美读书人的系列报道。所报道的读书人中有老师,有医生,有媒体人……其中不乏有一些曾经深深打动过本报记者的读书人。

  如盲人按摩师霍剑,他的事迹如今再次说起来仍然让人觉得很钦佩。他的两眼视力都不到0.1,但却能够十年如一日地往返于省图和工作单位之间,因为只有那里才能看到盲文图书。2002年从事按摩工作以来,因为技术不过关只能打零工,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通过自学盲文,阅读了很多和按摩有关的书籍来提高自己的技能。因为他不想拖累家人,想靠自己的能力干出一番事业。

  还有退休老师梁德义,去年采访他时,他已经72岁了,但仍然坚持去图书馆看书,不断地研究发明创造。从童年时代开始他就经常与图书馆相伴,最初的梦想是成为一个作家,但后来机缘巧合下走上了科研道路,借助图书馆资源,他取得了不小的成就。退休后,尽管眼睛已经不好了,但他还是仍然坚持去图书馆充实自己,这种对知识的追求和渴望让人感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晋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海俊杰感恩有机会参与神剧
海俊杰感恩有机会参与
赤壁市优瑜伽携手短视频直播创业培训班开展优瑜伽秋韵公益活动
赤壁市优瑜伽携手短视
诠释山西“最美环保人”微电影《生态之歌》将于近期上映
诠释山西“最美环保人
郑世豪不舍陈伟琪,凭歌寄意
郑世豪不舍陈伟琪,凭歌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