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从微信朋友圈看到了《品读忻州:怎一个“宜”字了得》(点击标题阅读原文),十分激动和兴奋。徜徉历史长河,萌生今夕何夕感慨。
品读忻州,纵观世界城市发展,横比城市定位得失,俯察忻州文明古今,仰望星斗变幻畅想,内叩人性需求初心,外觑日新月异场域,感知街市陌巷烟火,传承历史担当责任。
兼具忻州新市民和忻州决策者之一身份的郭奔胜先生,雄浑奇文,洋洋大观,情理交融,跃然笔端。
忻州要“建设宜居宜业宜创宜游的创新型田园城市”,这是忻州市委在新的历史方位下深思熟虑的理性选择,是为民亲民爱民的情怀使命。
说起来,忻州是我的故乡,不算陌生。我从小生长在隶属于忻州的定襄县,高中时候又就读于原平市。上世纪90年代初,我从武汉读完大学,到山西省广播电视台所在地太原工作。20年前,赴忻州开始了四年记者站驻站工作,也有过对忻州的近距离感知和思考。
驻站期间,有一年国庆节假日期间,我留在忻州城,从晨昏到日暮,步行丈量了整个城市。宽敞热闹的广场和仄逼的小巷交织;低矮古旧的平房和偶尔的小高层建筑交错;忻州各地乡音的小吃店拐角处,蹦出一个雅致的书店;老城的门楼古朴厚重,三五处杂货铺和地摊横陈,俨然小时候的记忆或者老电影的镜头……脑子里闪过“历史厚重、节奏迟滞”两个词汇。但是亮眼的广告也在诉说时代的气息,漂亮的展览在揭示城市的脉动,不算太多的新剧汇演也在提醒着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大大小小零零总总的会议总在研究地方的发展,图谋生活的新变。
每过一段时间,总有阶段性的事件或成果让人耳目一新……甚至,网络论坛的交流和交锋,也不鲜见,我就参加过两次网友线下会,为忻州这个小城的新鲜社交方式,而心生好感,怦然心动。
那些忻州独特的文明碎片,散落在四处,逐渐撺掇、连片、成型;那些时代新鲜的进步律动,星星点点,渐成燎原之势。基本建设在变,城市面貌在变,人的谈吐思维在变。四年一晃而过,忻州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也留下许多遗憾----我对她的了解和理解,喜欢和热爱,才刚刚开始,驻站生活便结束了。那时候的忻州,也许可以用“新旧胶着、探索嬗变”来概括。从此,从网络更多地关注和了解忻州,成为一个习惯;创意发力为忻州鼓与呼,成为一种责任。
匆匆那年二十载,现在的忻州,呼啦啦高楼鳞次栉比,呼啦啦文化地标崛起,呼啦啦古城烟火穿越……隔一段再见忻州,就有“蓬勃跃动、日新月异”的感觉。
我最为诧讶不已的是,我所认识的忻州故交友朋,眉宇谈吐间,居然鲜见岁月留痕,几乎个个青春不老,俨然集体性焕发了“第二春”。忻州的不足,不是在哀怨中弥补,而是在奋力中完善。在一个现代文明理念和设施不缺的中等城市,兼享旖旎田园风光的诗性和惬意,这是何等的幸福生活。说实在的,我一度对忻州打出“心灵之舟”的旗号,心生质疑,颇为不解,而看过《品读忻州:怎一个“宜”字了得》之后,茅塞顿开,恍然大悟。
时光荏苒,岁月不居。古老的忻州青春而靓丽,发展的忻州亲切而陌生,未来的忻州梦幻而现实。宜居、宜业、宜创、宜游,传承创新,平衡充分,忻州还是那个忻州,又仿佛换了人间。
原标题:《匆匆那年二十载——读郭奔胜《品读忻州:怎一个“宜”字了得》有感》
关键词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这事儿|委员呼吁监管“996”引发热议,媒体:必须动线岁张桂梅旧照曝光,网友:眼里有光芒,多年过去不变初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