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大同南郊区口泉乡杨家窑村村民老杨带着孙子来到位于村中央的景观喷泉漫步散心。“跟以前相比,咱村现在的环境好多了,真是幸福笑开颜啊。”老杨说,这就是他梦想的家园,一出门就有公园,青山绿水,田园好风光。
近年来,南郊区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通过改善生态环境,整治河道卫生,提升了村貌,增加了颜值,生态区建设实现了美丽“蝶变”。现在,与杨家窑村一样,在口泉乡大路辛庄村,时不时在河道边可以看到三三两两的水鸟来栖息,原来坑坑洼洼的路面变成了干净整洁的沥青路面,原来的垃圾场改造成了休闲公园,一个小水潭变成了一个整洁大方的精致喷水池……
这些村庄环境的“蝶变”,正是南郊区“美丽乡村”建设成效的缩影。近年来,该区以“两优两创”(环境优美、服务优质、体制创新、载体创建)为主要抓手,在改善人居环境、传承历史文化、发展集体经济等方面取得了新突破,走出了一条建设“美丽乡村”的特色之路。
南郊区位于大同城郊,下辖10个乡镇190个行政村。如何让这些村庄成为群众生活的“美丽天堂”,近年来,绿化、净化、亮化,成为区委、区政府的主要工作。“每个村都有每个村的特色,每个村都有每个村的村情。所以,咱们南郊区‘美丽乡村’要因地制宜,点面结合,循序渐进地建设。”区农委副主任周欣告诉记者,“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中,该区根据各村(社区)区位条件、自然禀赋、发展基础的差异性,将全区村(社区)分为都市社区型、工业邻里型、特色文化型和生态休闲型四种类型,分为一般整治、整治提升、改造更新三个层级,按照“先易后难、滚动推进、升级发展”思路,全力推进。
目前,全区已在127个村开展一般整治,建立了村级环境卫生长效保洁机制;62个村(社区)开展以“五清四化三提升”为主要内容的整治提升,整治内容涵盖绿化美化、管线整理、裸房整治、污水治理、农村住宅小区、社区公共服务站等方面,累计铺设道路23万㎡,埋设排水排污管道14万米,路灯亮化1600盏,整治架空管线万余米,完成石结构危旧房改造4941宗。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还要记得住乡愁!该区注重延续“煤海”历史文脉,对矿山区域带进行规划,加强历史文化遗存的传承保护,守住历史风貌、乡土气息,留住“美丽乡愁”。2016年,西韩岭乡按照市委、市政府对“两河”生态修复与保护的统一规划,扎实推进“两河流域”综合治理,同时不忘保护旧村风貌,使“乡愁”得以传承。乡党委、政府在北村村修建5000亩的生态蓄水工程,包括人工湿地、人工景观湖泊、生态公园。抓好河流水系整治工程,包括全水系的覆盖,涵盖干、支流的河道清淤疏浚、边坡护岸建设、沿河景观建设、观景道路建设。修建了2万亩高效节水工程,主要在主干河道边修建侧向的平原水库到汛期蓄存洪水,同时,对周边灌区的水源进行干、支、斗、农渠的节水改造,建设喷灌、滴管、膜下灌等多种田间节水措施。在这些工程的基础上,村里文化特色挖掘、古民居保护修缮也在加紧进行。一个美丽、古朴、有历史内涵的北村村正发生着悄然变化。这些,都是南郊区推进转型综改、打造“美丽乡村”取得的实实在在的成果。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美了环境,也要富了农民。近年来,南郊区以“美丽乡村”建设为重要突破口,强化农村自我“造血功能”,以村集体耕地、荒地发包和菜市场、旧校舍、村部房产等闲置固定资产租赁为基础,提高集体经营收入,形成“物业经营型”“产业开发型”“兴工办企型”等创收模式。在现代农业开发方面,杨家窑村以观光旅游农业为主题,规划建设近400亩绿色休闲旅游农庄,正逐步开放观光采摘、原生态民风体验、户外运动拓展基地以及亲子活动等项目,以旅游资源带动村级经济发展壮大。
有了“美丽乡村”的样板,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2016年年底,区委、区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扶持薄弱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并确定第一批重点扶持转化的10个集体经济薄弱村,立足村情精准施策,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推进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的实施。古店镇围绕如何发展等课题,特邀北京农业大学专家莅临该镇实地调研,对各村的基本情况、打造现代化农业等建言献策。镇党委、政府抓住全市发展机遇,结合镇里实际,主动思考,凝心聚力发展古店经济,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做文章,谋发展之策,鼓发展之劲,推动古店转型发展。
山西临汾首趟中欧班列开往德国慕尼黑可有效破解周边地区广大进出口企业开展铁路跨境物流的瓶颈,拉近山西与世界的距离。【详细】
撑起港珠澳大桥的“太钢造”太钢在企业内部大力营造创新氛围,依靠技术创新积聚市场竞争力。把创新作为破解困难的关键抓手,淘汰落后产能,增产高端高效钢材品种,发展极具潜力的新材料产业,不断提高供给水平。【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