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山西头条 > 忻州新闻

关于山西忻州的“忻州无好女”之说忻州真的无好女?

时间:2020-05-14 13:17:52  来源:本站  作者:

  当地人都会言之凿凿,因为四大美人之貂蝉是我们忻州人,有“闭月”之貌,占尽上下世代美色。

  有甘肃岷县说,依据是清代无名氏的《锦云堂·连环计》内记述。只可惜此乃根据《三国演义》内容演义,实不可信。

  有陕西米脂说。当地也有句著名的说法,即“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当地有遗存为“貂蝉洞”。

  有山西忻州说。除了“忻州无好女定襄无好男”说法外,当地木芝村有关于貂蝉的传说,后还专门修建了貂蝉陵园。

  诸多说法均无正史证明,依据皆为民间传说或者《三国演义》。专门还有人写了好多文章来论证此事,甚至拿出董卓故里或者王允等等“依据”....

  有意思的是《三国志》中找不到貂蝉的只言片语,连《后汉书》中的《王允传》和《董卓传》根本没有记载有“连环计”这样大事件发生,就别说“貂蝉”了。

  《后汉书.吕布传》中有“卓又使布守中阁,而私与傅婢情通”的字句,这或许就是《三国演义》中的原型吧。但是她姓傅,仅仅只是婢女,也非王允义女。

  “貂蝉”见于文字的最早应该是宋代诗人陆游的《草堂拜少陵遗像》中“长安貂蝉多,死去谁复还?”的诗句,惜此“貂蝉”非彼“貂蝉”啊。

  《光绪忻州志》有这样的记载:“民不识机杼,岁市布万余金,或议请教纺织谕郡民,谓前守王君守成取榆次老妇教织,民不乐从,迁秩而竟废,诘其故,盖绿民少蓄婢中馈多自主之废,馈而营织不暇也,贫家偶耕,馌饷以耕,而兼织不能也,即有一二尝试者,市民以不能工止,觅客布彼一也,豈肯再乎是亦一说也.....”

  很有意思,是说忻州百姓不懂得织布,郡守请人来教,但百姓不愿意学。理由是“以耕而兼织不能”,虽然“偶耕”,但要送饭到地头,没有时间再织布了。

  《光绪忻州志》还有这样的记载:“忻郡土满人稠,耕农之家十居八九,贸易商贩者十之一二,惟机杼纺织之声无闻焉......家有余丁多分赴归化城营谋......日用常需之物不拘美恶莫不重加珍惜......”

  时至今日依旧有忻州人“性吝”之传说。如有客至,女主询之饭否?且不顾客答否,连续询之,直至客答食过。女主这才舒气说道:“吃了我就放心了!”

  诸如著名小吃“擦糕”。其实也就是油糕,别的地方的油糕作法都是在沸油中煎炸而成,但忻州的只在锅底倒入少量油,将糕在锅中来回摩擦两圈便出锅,故而也叫“擦糕”。忻州女人在过日子中的节俭中透露出的精明智慧。

  如此外部环境造就,大多忻州女因为勤俭而显得斤斤计较,故而周边有了“娶妻不娶忻州女”的说法,其实是“忻州无好女”的另一种说法。

  “挠羊赛”,指的是忻州一带地域特色的民间竞技体育活动,以摔跤为竞技,羊为赌注,获胜者将羊扛走。这里的“挠”可不是挠痒痒,指的是“扛”。

  元好问《续夷坚职志》中将“挠羊赛”称之为“角抵”。是源于蒙古人模仿公羊打架,以显示自己的彪悍。元末明初之时,传统的“角抵”加入到“酬神演戏”当中,规定获胜者获得活羊一只,于是称之为“挠羊赛”。

  且规定为不分年龄,不分体重级别,不穿跤衣,自愿出场,一跤见胜负。连胜六人则为一场胜利,胜利者称之“挠羊汉”,是大家公认的“好男”。

  忻州人吃苦耐劳、秉性刚烈、强悍好武,对于此项活动怎能不喜欢迷恋。连同女子也甚为喜欢,遇到“挠羊赛”争相前去观看,其目的是选婿择偶。

  问题来了,当时谁家不是姐弟数人或者兄妹多人,谁家没有几个“挠羊汉”啊。问题来了,外乡人娶到忻州媳妇,两口子过日子难免因为小事磕绊几句。且不论这忻州媳妇会不会几手“角抵”,大舅哥或者小舅子过来不分青红皂白先把姑爷给摔趴下了。这忻州女子载娶回家之前还真得掂量下自己的身子骨了。

  或许算不得一个说法,但是忻州娶媳妇的礼金当年算得上方圆百里之内是最高的了。放在现在是全国一盘棋,基本都差不多,可在当年就是“忻州无好女,娶妻不娶忻州女”得说法之一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晋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山西省吕梁市临县人张勇出任深圳市副市长
山西省吕梁市临县人张
女子组合Bingo成员Odilia(陈康琪)在沙滩秀性感身材
女子组合Bingo成员Odi
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
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
陕西一村庄每人发1000元疫情补助 一天发了41.3万
陕西一村庄每人发1000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