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历史谈建筑如同走马观花,也许能看出好,却不知道好的原因,也许能看出价值,却说不出价值的源头。一个建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连续、缓慢变化的过程,而这正是它们吸引人的地方。
历经几百年修葺而成,不同时代的人,不同时代的审美,混搭在一起却没有违和感,反而变成了一种风情。一扇门就可以讲一段故事,一片瓦上有几代人的沉浮,一条巷子里是一个时代的金戈铁马,一个院落有自己的沧桑炎凉。这就是王家大院,留给人们最大的、可见到的、能触摸到的、可感知到的、沉淀于历史中的建筑。仪门上方写着“规矩方圆”,“矩”字特意多写了一点,寓意规矩多一点,麻烦少一点。
王家大院坐落在山西晋中灵石县静升镇,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家族经明清两朝、历300余年修建而成。王家大院依山而建,高度层层递进,建筑古香古色。层楼叠院绵延不绝,高耸的城墙散发着昔日大商家族的震慑与威严。与其说这是大院,不如叫城堡更为合适。山西民居的特点在这里尽显,每个院中心都摆放着一两口大缸,原因有三:储水、防火、聚财。
王家大院共有院落一百多座,房屋一千余间,是山西最大的一座保存完好的建筑群,被称为“三晋第一宅”,有“民间故宫”之称,并入选《中国民族建筑集·汉·北方民居》一书,全山西仅此一例。
历史上,王家以卖豆腐起家,到清朝因吴三桂叛乱乱局走上仕途之路,并传承了28世700余年。鼎盛时期,家族内有40余人在朝中做官,可以说是富甲天下高官满朝。与普通晋商不同,王家是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大世族,是能与皇权抗衡的存在。
旧时王谢堂前燕。如今的王氏家族已衰败没落,经过从清末开始的几十年战火,王家大院也多有损坏,至今留存的还有4.5万平米,分东西两片区域,两个区域之间由一条腾空的桥连接。
东边院落俗称高家崖,建于清朝嘉庆年间。或许因家族历史上多出高官显贵,整个建筑布局类似官府建筑。由3个大小不同的矩形院落所组成,中间三条街道是主院,书院、厨房等配套设施分布左右两侧。主体部分有35座院落、340余间房子。城堡四面各开一个堡门。
西边院落俗称红门堡,建于乾隆年间,整个布局以中间干道为轴心贯穿三条横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王”字,共有88座院落700余间房子。西边院只有一个堡门,正对城堡主街。主街全部由卵石铺成,南北走向,把西边院划分为东、西两大区。
北方晋商受儒家文化浸润很深,他们想要的是为家族盖起属于自己的宅院、光宗耀祖。在他们眼中,钱财名利不过过眼云烟,只有房子才是唯一留给后人的财富,有房子就不用再漂泊,有房子就有了家。
这种情思也体现在建筑中的片瓦有致,寸石生情中。王家大院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很明显都被主人精心地设计过。王家大院以“三雕”著称,木雕、石雕、砖雕陈于一院,数量和手艺举世罕见。行走在院落间,就仿佛置身于在一间民间雕刻博物馆中,只要你留意,中国古代所有雕刻技法都能在这里看到。
相比于江南园林的万种风情,王家大院似乎稍显寡淡,更注重防御坚固、平战结合。层层叠叠的高大城墙、时而狭窄时而空旷的对比,空间的递进感渲染出一种威严,这种威严不是用金银堆砌的,而是通过空间施放压力。建筑中隐含着长幼有序,有些院落被分为内外两进、三进乃至五进,前堂后寝,等级森严。
历史缓缓合上书页,如今的王家大院已人去楼空、繁华不再。只有这座沉默的院落,指引着人们去探寻,去感知关于晋商的故事和传说。恍惚间,时光倒流百余年,王家大院里,门庭若市,觥筹交错。(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落榜进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