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儒(本名彭汉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68年9月出生于广东省丰顺县黄金镇。已在《中国作家》《花城》《青年文学》《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中、短篇小说和散文近两百篇。出版中篇小说集《家园》和散文集《远去的风景》《岁月有情》等6部作品集。散文《乡村最美的人》入选2013年《人民日报》散文精选集。被聘为中国客家文学院副院长。
10月19日,由客家籍作家翰儒创作、取材客家历史文化、花城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归宿》作品研讨会在广州举行。活动由广东省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花城出版社主办。研讨会由广东省作家协会原专职副主席廖琪主持,来自不同院校、单位的专家和教授以及《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中国新闻周刊》等媒体参加了活动。
《归宿》被专家、读者比喻为“客家文化百科全书”,从建筑到饮食,从艺术到习俗,从生活方式到价值观念以一座古老的客家围屋温家围为载体,作了故事性呈现。在人物塑造和故事情节推进中,“等郎妹”“过番”“对唱山歌”、客家围屋、南迁历史等最具客家标识和特征的历史文化逐一被生动诠释。小说以主人公温尚文重返、重修、守护温家围为主线,交织起温家三代人的不同命运,立体地描绘出一幅雄宏、厚重的客家文化长卷。
今天,我们终于看到了一部很明确的标识为客家文学的作品,包含了很多跟所有文学关联的元素,作家本身就跟客家文学院有关联。刚才有专家提到这本书卖得不错,就是说很多读者对这本书也有很多期待。小说里面说到我们现代人丢失了“钥匙”,所以开不了“锁”。一把钥匙和锁的关系,中间可以有很多诗意的东西阐述。丰顺这个地方是值得一说的,它是客家文化最后的一道屏障,有人说客家话,有人说潮州话,是双语交汇的地方。在丰顺这个地方出一本这样的长篇小说已经是很不容易了。粤东的文学创作中断了很多年,翰儒同志把小说写到这个程度值得肯定。
今天在这里像是上了一堂特别丰富的小说写作课,比如各位专家说到的细节的真实性、写作的手法、岭南人物的塑造、小说叙事,还有离散文学等。岭南文学一直是岭南文化的载体,也反映了岭南文化的精神,《归宿》展现了比较丰富的客家文化全景,包括历史建筑、当地风俗等,是一部特别朴实的作品。
翰儒一直在写作。对于一个坚持写作的基层写作者,我表示深深的敬意。写材料需要逻辑思维,写作是另一种思维翰儒需要不断切换自己的思维。我认为这种写作是很难的,我是很佩服的。从《家园》到《归宿》,他一直在写故乡。我们讲一个作家必须有两个故乡,一个是你的祖籍,另一个是精神故乡(历史文化、民俗等),而成为你的写作材料的,就是你的精神故乡翰儒也一直在努力地去发掘、呈现他的精神故乡。
《归宿》里的主人公到了中老年以后,经常回顾自己的生活,反思自己的生存现状,跟我们时代精神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很有价值。这是非常值得认可和肯定的现实性。我们具有特色的地方文化精神,是文学创作非常重要的资源。《归宿》里的人物以心灵的回归为我们当代都市人的精神做一个心灵的抚慰,把围屋历史及其代表的文化与现代人的都市精神困境、精神危机做了很好的融合。同时故事里的生活气息浓郁,语言风格朴实自然,可读性强。
要打造新时代岭南文艺精品,广东文学要走在全国前列,靠的是精品力作。广东的作家要出精品,一是作品要有一定的思想深度;二是要有历史学家的高度;三是要有文学家的本领,既要懂文学的技巧,也要懂文学的规律。只有具备这三个特点的作品才是精品,才能让广东文学走在全国前列我们有广大的基层作者。
《归宿》契合当下社会建设的热点,是一部很正能量的作品。小说的方方面面都提升了客家人的精神。这本书是用文学的叙述方法和主人公是比较间接地回答了一个问题:我们的根在哪里,我们灵魂的栖息地在哪里。小说中客家文化里的悲情不像其他文化里的那么强烈,是因为作者心中总是有根在,有永远存在的故乡及他心中的故乡情。
翰儒的《归宿》以“围屋”作为作品背景,所有人物都以进出围屋来表达个人的情感世界。应该说,这部作品对于客家精神家园进行了有价值的探索,尤其是充分表达了对客家妇女贤惠、善良、牺牲自我、无私奉献精神的深情敬意。着墨最多的男主人公温尚文对于围屋的重建以及他的情感历程,也在作品中得到充分表达,使读者可以借此窥见客家人当下的精神困境以及精神探索,是作品艺术与思想价值所在,值得肯定。可以确认,《归宿》是客家文学的一个可喜成果,亦是对广东本土文学的一个贡献。
作者翰儒非常勤奋,他对文学的爱好是超出了我的预期,首先是佩服,然后是祝贺。他可以抓住客家文化这个题材,是对整个客家文化深入研究的新收获。这部作品从阅读上是可以吸引住读者的,读起来挺舒服的。
在我们80后的写作群体当中大概分类别的话,一类是比较喜欢从传统文化源头上去找创作素材、创作灵感的人;另外一类叫未来派,即写比较带有科幻感的,各种性质都有也大概可以分为向后看和向前看两大块。看了翰儒的作品,我是很感动的。在拜读《归宿》的时候,我能感受到作者对客家文化的骄傲感及守护它的责任感。这对我自己的传统文化写作和从传统文化中找寻灵感这一方向是一种鼓舞。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梅州网(包括梅州日报)”的所有文字、图片稿件,版权均属梅州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梅州日报社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反上述声明者,梅州日报社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