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国百强校】山西省晋城市第一中学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课件 共51张PPT语文_政史地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三节 城市化 Q1: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的原因? 推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 拉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 上海城市用地的变化 54万 1911年人口 538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三节 城市化 Q1: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的原因? 推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 拉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 上海城市用地的变化 54万 1911年人口 538万 1949年人口 1324万 1990年人口 1911年用地 1949年用地 1990年用地 Q2:你是哪些方面看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 表格提示:你是从哪些方面来看城市化的? 城 时间 1985年 2000年 市等级 (共15个) (共53个) 特大城市 南京、上海 南京、上海、杭 州、无锡、苏州 大城市 中等城市 杭州、无锡、苏州 镇江、常州、 宁波 镇江、常州、宁波、 扬州、南通、常熟 24个 小城市 嘉兴、绍兴、 湖州、泰州 21个 城市等级上升 城市数量增加 城市人口增加, 城市范围扩大 乡村变为城市 对一个城市而言,城市化也意味着城市建 设的完善、城市等级的提升。也意味着生 活方式,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的改变。 Q3:什么是城市化? 1.城市化的含义 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 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城市化的主要标志: 城市人口增加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边陲小镇老深圳全貌(1982) 流光溢彩的深圳(2000年) Q4:深圳的城市化发展为什么如此迅速? 改革开放,经济的飞速发展 Q5:城市化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有 什么关系?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 然趋势,城市化水平反映经 济发展水平。 Q6: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世界经济发展不 平衡,世界的城市化进程又如何呢?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1.城市化起步 2.城市化水平 3.城市化速度 1.城市化起步 发 达 国 家: 起步早 发展中国家: 起步晚 2.城市化水平 发 达 国 家 : 水平高 发展中国家: 水平低 3.城市化速度 发 达 国 家 : 速度(慢—快—慢) 发展中国家: 速度(慢—快) 2.城市化的阶段特征 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 城市化进程示意 郊区城市化:人口、企业由城市往城市 郊区拓展的现象。 中心城区 城市郊区 乡村或小城 镇 逆城市化:人口、工商业由城市迁 往乡村、小城镇的现象 逆城市化 中心城区 城市郊区 乡村或小城 镇 逆城市化现象 城市化后期阶段,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原因是: 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②乡村和小城镇 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③交通运输的通达性不断 增强;④城市的地价昂贵,房租高于农村。 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异同 相同点 都是与城市化过程相伴的现象 不同点 郊区城市化 城市人口增加 中心城区 城市郊区 乡村或小 城镇 逆城市化 城市人口减少 Q6: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各处于哪个阶段? 后期成熟阶段 70% 25%-30% 中期加速阶段 阅读P33“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归纳: 英国的城市化之路。 案例④:英国的城市化进程 材料1: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从 1801~1851年的半个世纪里,英国5000人以 上的城镇由106个增加到265个,城镇人口比 例由26%提高到45%。 问题(1)材料1中,反映了城市化的哪些 内容? ①城市数目不断增加; ②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 材料2:图二“伦敦城市扩展示意图”。 图三“伦敦内城区和外城区分布界线中, 反映了城市化的哪 些内容? ①城市用地面积不断增加; ②郊区城市化。 图三 材料3:20世纪下半叶,英国开始出现城市人 口迁移到郊区的现象。如伦敦1961~1971年 间人口减少了0.8%,1971~1981年间减少了 10.1%。其他的大城市也出现了同样的现象。 问题(3)材料3中反映了城市化的哪种特殊 的现象?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现象? ①逆城市化现象。 ②主要是城市中心区房租上涨、环境污染、 噪声污染等使居住环境变得越来越差;而 农村地区的环境质量较好,基础设施不断 完善,交通改善。 材料4:面对城市人口的减少,英国的大城 市开始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和 第三产业,开发市中心衰落区,以吸引年轻的 专业人员回城居住。 问题(4)材料4中,反映了城市化的哪种特 殊现象? 再城市化现象。 P33案例4—英国的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起步 城市化加速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城市化 水平 发展 地域扩展 阶段 速度 趋势 常见的问题 初期 阶段 低 慢 小幅度扩大 表现不明显 中期 阶段 较高 快 迅速扩大,出 现郊区城市 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 化 住房紧张,环境恶化 后期 阶段 高 城市界限模 大城市中心出现了失业 慢 糊,出现逆城 率高、空旧房增多、犯 市化 罪率升高、市中心的空 洞化等现象 小结: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城市化特点 原因 发 起步早 达 国 城市化水平高 城市内部功能区混杂在一起,没 有形成明显功能分异 生产力发展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大量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 家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农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 发 起步晚,发展快 展 中 城市化水平低 国 家 城市发展不合理 工业化晚,二战后纷纷独立,独立 后民族经济发展,人口迅速增长 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 农村劳动力过剩 P35活动,对比几个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工业革命 工业生产发展 第二、三产业 兴起、发展 带动农业技术改革 剩余产品 剩余劳力 自发流入城市 促进 城市人口增加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不适应: 农村人口迅速增长 农村技术改革 城市人口迅速膨胀 城市发展压力过重 农村贫困化 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 人口大量涌入城市 城市人口自然增长快 城市经济缓慢、畸形发展 P37活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起步晚 水平低 速度快 测算1995-2005年城市人口比重的年增长率,结合我国的 总人数计算每年新增加的城市人口数。 根据计算,我国每年新增城市人口1300万,结合 你的生活体验,说说城市化会给地理环境带来怎样的 影响,并且提出缓解这些压力的措施。 图2.26 中国城市化进程曲线年) 地面硬化,生 物多样性减少。 城市地面硬化、生活与活动设施等影响水 循环的若干环节,易导致城市内涝等问题 城市工业生产排放大量废渣(含有害物质) 污染城市及周边的土地! 针对大气污染, 可以可采取哪些 措施应对? 措施: 1.减少化石燃料 使用,使用清洁 能源; 2.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第三产业; 3.工业废气达标 排放; 4.绿色出行,低 碳生活。 除此之外,还有…… 大气 污染 水污染 固体垃 圾污染 噪声 污染 来源 危害 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城市居民 燃烧煤炭等燃料和取暖所排出的 烟尘,汽车、飞机、火车等各类 交通工具所排放的尾气。 人类健康 城市生产和生活废水 人体健康和动植 物的繁殖 工业生产发展、建设规模扩大、 居民消费水平提高 人体健康和环境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 人们休息、工作, 工和社会活动 甚至人体健康 思路: 辩证 地理环境 包括哪些 方面? 影响 是什 么? 问题及原因分析? 如何解决问题? 地理环境分析 自然方面:大气、水、生物、土壤、岩石、地形等; 社会经济方面:经济发展、交通、医疗卫生、住房、 就业、社会治安、文化教育、意识形态、价值观等 一、有利影响: 1.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带来聚落形态的变化, 促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革新 和社会文明的进步等。 2.如:通过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 环境等设施,使得环境向有利于提高人们生 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方向转变,降低人 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 ?前提——合理的城市化 合理的城市化 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 人类住区形式,在这里自然环境、城市与人融为一 个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结构。 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人―社会―自然的和谐, 其中追求自然系统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是基础条件, 实现人与人和谐才是生态城市的目的和根本所在。 如何建设生态城市? 1-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 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海、植被等 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良性循环。 模式a: 优点:净化城市空气 缺点:无法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城市中心污染物不易稀释 改进意见 模式a:城市内部开辟一些绿地 模式b:在城市中心建一些绿地 模式c:在城市各用地间进行行道树建设 合肥 合肥市环城公园 合肥市环城公园是我国目前优秀的城市绿地系统 之一。它宛如一条丝带,连接着城区内逍遥津、包 河、银河、西山及杏花等几个块状绿地,初步形成 具有园林风貌和综合游览功能的一系列开敞式公园。 这种开敞式布局打破了一般公园被围墙禁锢 的常规,很好地发挥了地势起伏、水面开阔、宜于 接近的优势。环城公园全面铺开的绿色带来了显著 的生态效益。 环城绿带一年可滞尘1400~2800吨,每天吸 收二氧化碳及有害气体20吨,产生氧气30吨。又由 于绿地布置依山就势,夏季能将东南风引入市区, 利于形成舒适的环境,真正收到了效果。 二、城市化过程中的不利影响 1.对自然环境危害: ①生物多样性;水循环的影响;“热岛效应” ②四大类污染(大气、水、固体废弃物、噪声等); ③土地质量下降;对气温、降水、风等影响 2.对社会环境的不利? 就业困难;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社会治安 混乱等。 产生问题根源? 城市的人口规模迅速膨胀,城市规划不合理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分散大城市人口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改善自然环境 治理污染、建设绿地 改善社会环境 住房、交通完善;调整 产业结构;科学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