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年山西省旅游发展大会上,全省力推“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主题。在朔州市旅游发展大会上,提出“举右玉龙头,走生态之路,打长城品牌”的旅游产业发展思路。省市旅游发展目标聚焦“长城”,其背后有怎样的文化基础、发展思索?
汉司马迁《史记·蒙恬列传》曰: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唐司马贞《史记索隐》中赞曰:蒙氏秦将,内史忠贤。长城首筑,万里安边。
其所道出的历史是: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秦统一天下,命蒙恬北击戎狄,筑长城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始有“万里长城”的称谓,而蒙恬堪称“万里长城第一人”。就在次年(秦始皇三十三年),蒙恬在今朔州辖内“筑城养马”,其城为“马邑”——今天,朔州市区古城墙公园的主题雕塑便是:蒙恬。
史界一般以为:从北齐天保六年(公元555年)开始,“朔州”逐渐取代“马邑”命名今日朔城区辖地。就在同一年,北齐征发180万人修筑了900华里的长城。今天,“朔州市”境内依然遗存北齐长城近100华里。
还有一个名词叫“朔北”,其意“泛指我国长城以北地区”,那么,朔州的“朔”字本身便含有长城的意韵。
右玉有条苍头河,越过长城,汇入黄河,其“苍头”二字,应为记音字符,实为“墙头”,其“墙”即是朔州俗语中称“长城”为“边墙”。
“北纬39°”是寒暑交替带,也是一条神秘而奇特的纬线,不仅矿产富集,且多繁华都市,北京、纽约、芝加哥、罗马、波尔多、马德里……等国际名城便在这里,特别说明:朔州和朔州长城,也在这里!
一个更为奇特的人文景观是:今日朔州市辖地,恰在内外长城的“人字形”夹角之间,海南有“天涯海角”,而朔州的“长城之角”也堪称人文地标。
一是朔州长城特色。专家说:400毫米等降水量线是“农耕”与“游牧”两种文明形态的分野,长城与这条气候分界线高度重合。可是,这一说法在朔州并不完全成立,且看,朔州之南是内长城(雁门关),朔州之北是外长城(杀虎口),那么,在朔州境内,分割“农耕”与“游牧”降雨线是模糊的、不确定的,甚至在历史上是因时代变化而标移的。所以,表述朔州长城文化,最显著的特质是“农牧交错”,其次才是“兼并开疆”、“多元融合”、“防御封禁”。
2016年7月,召开北方农牧交错带种植业结构调整山西朔州调研座谈会;2017年9月,农业部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调整现场观摩会也在朔州召开……细思索:虽然是农业会议,也在侧面阐述“内外长城夹角”的朔州文化格局。
二是朔州宜称塞上——目前,地理文化意义上的朔州称谓,塞北、塞外、塞上混淆使用,而“塞”之所指即为“长城”,那么,假如朔州区域称塞北,其更北的杀虎口长城如何理解?如朔州称塞外,只涵盖了“内长城之外”,在“外长城之内”的朔州又作何论?所以,因朔州长城的独特构成,今日朔州称“塞上”更为妥当——特别说明,“塞上绿洲”的称谓是合适的。
还需说明:今日朔州居中国的中西部,其“边塞”的历史职责在清代已告结束,谈及朔州文化特色,称“古边塞文化”更趋合理。
《中国长城志》于是2016年8月出版发行,是目前最为权威的长城志书,其中记录了朔州境内长城的遗存情况——
明内长城:朔城区38公里,6座城堡,90座敌台,30座烽火台;应县60公里,5座城堡,15座敌楼,25座烽火台;山阴县30公里,2座城堡,21座敌台,20座烽火台。
明外长城:平鲁区40公里,10座城堡,150座敌台,200座烽火台;右玉县85公里,16座城堡,110座敌台,80座烽火台,1座市场遗址。
如此算来,朔州境内长城遗址共300公里,相关建筑及设施遗址802处,占到全省的四分之一强。
需知: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一个“区”,关、城、堡、寨、烽、堠、墩、屯、坞、皂、营、铺、疃、所、卫……所有的军事设施,以及村落、市场、工场、驿道、碑刻等,如同锁的各个零件一样环环相扣,形成一个系统的防御体系。这样看来,“朔籍长城”的家底并不明晰。
在山西境内,朔州长城遗址遗迹拥有量不仅数量丰富,而且最具特色。专家有言,修建北京八达岭长城时,山阴广武长城是重要参照。不可否认,关于朔州的长城和长城的朔州,我们该道一声“抱愧”。2006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右玉县“中国古堡之乡”的称号,虽然与长城有关,却也具有“侧边球”的性质。
一说“王昭君”。“昭君出塞”是极其重要的中国传奇。朔城区青钟村(原名“青冢”)作为真正的“昭君墓”已越来越受到专家的肯定。说白了,昭君所出之塞依然是“朔州长城”,另有传说,独具朔州特色的耍孩儿剧,传说也与王昭君有关,此不详述。
附说一句:据《三云筹俎考》、《坚瓠广集》等史书记载,苏武和蕃也是经由朔州,歌星李娜在《苏武牧羊·骁歌·出塞》中唱道:出雁门,越雄关,别父老,辞长安……所指即此。
二说“长城窟”。唐太宗李世民《饮马长城窟行》一诗中,有“都尉反龙堆,将军旋马邑”之句。其中,“龙堆”应指朔城区神头。唐皇甫冉《春思》诗中有“马邑龙堆路几千”之句……这提醒我们,在没有摄影技术的“古代”,这就是属于朔州的长城写真,此类的诗并不少,背后的故事更多。
三说“走西口”。明隆庆四年(1570年),今朔州市平鲁区败虎堡发生了“把汉那吉降明事件”,这被认为是“走西口”合法化的开端。而最本质的是,所谓“西口”即长城之口。由此,产生了延续四百多年的中华移民活动,今天,也成为“晋商文化”的重要构成。
四说“金沙滩”。北宋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宋王朝兵分三路对辽开战,史称“雍熙北伐”。宋西路军主帅潘美、杨业出雁门关,收复云、应、寰、朔四州,此后,因东路军战事不利,潘杨班师并护送四州军民南迁中原,后杨业被俘,绝食而亡。这一战争的主要发生地基本都在今日朔州市辖内,由此产生了“血战金沙滩”的传说,成本杨家将故事的母本……此,我出版了百万字的《金沙滩》,却依然感觉没有研究透彻。
五说“安太堡”。1979年,小平同志与哈默博士历史性地握手,10年后,一个名为“朔州”的地级市产生,这不仅讲述着共和国“春天的故事”,而且“开放精神”与“右玉精神”共同成为朔州的城市品质和文化禀赋。可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一切都源于一个叫“安太堡”的地方,也在讲述长城的传奇。
六说《驴得水》。朔州长城真是“有戏”,名噪一时、票房大卖的电影《驴得水》拍摄于长城脚下的平鲁大河堡村,引得前来观光者络绎不绝。可是,何止于此?戏曲《雁门关》、《四郎探母》、《红羊洞》、《珠帘寨》、《飞虎山》都有长城背景、朔州痕迹,甚至在元杂剧《雁门关存孝打虎》中,“雁门关”共出现七次,有“遥望见雁门紫塞,黄沙漫漫接天涯”的唱词,几乎就是主人公陈敬思赶赴“朔州”途中的景色描绘了。
长城文化内涵已经远远超越其本身的历史属性,进而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其重要性百度可知,不必多言!
1、制定长城保护的地方法规。2016年,山西省文物局发布《关于公布山西省历代长城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的通知》。此外,大同市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大同古城保护管理体例》被视作全省市级长城保护的重要地方法规之一。朔州市作为长城保护的重要区域,也应相应制定地方法规,在国家、省级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框架内,作出针对性较强的具体规定。同时强化执法队伍建设,让朔州长城纳入法律保护范畴,坚决杜绝广武长城“月亮门”坍塌的惨痛事件!
2、交出长城文化的朔州答卷。万里长城永不倒,朔州长城更美好。相关部门应该对朔州境内长城遗址遗存进行精细考察,获取准确数据。认真研究总结长城的“朔州故事”,让“长城长、古道古、绿洲绿”的朔州文明图景多起来、立得住、传下去,而不仅是互相复制粘贴既有文化成果,人云亦云地空洞表述和空泛赞美。
3、打造朔州长城的文化精品。2009年,朔州建设二十周年之际,接连推出大型歌舞《塞外长歌》,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大西口》。2016年,我市成功举办旅游推介晚会《长城在望》,这些波及长城的艺术作品对于宣传朔州长城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作为参与者之一,我深切感到,今后的应该更“专”更“深”一些,建议在建市三十周年(2019年)之际,相关部门应通过影视、书籍、歌舞等方式,有计划地推出一批精品文化工程,从时间、空间、文化、社会等维度,审视长城文化,梳理朔州文脉,取得文化共识,树立文化自信,真正亮出长城文化的朔州品牌。
4、取得保护开发的双赢成果。长城作为不可移动的巨大体量的大地文物,在开发宣传上要作到“高举高打”,在保护方面则要作到“轻拿轻放”。不到长城非好汉,朔州长城更好看!2016年,朔州举行了“两岸四地”摄影家世界文化遗产中国长城·朔州段300公里全景采访活动,市委书记陈振亮对朔州长城保护开发和旅游公路规划建设进行专项调研,并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北国横亘一巨龙,气壮神州万里程。红妆素裹风光在,只待春雷第一声。
在保护与开发的铿锵步履中,新时代,古长城正在朔州抒写崭新的历史篇章。对此,我们既要充满期待,又要躬身力行。
作者简介:郝丽云,民盟朔州市委宣传部长、朔州广播电视台综艺部主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长城保护研究会常务理事。1996年获得“山西省优秀记者”称号,1999年获山西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06年获“山西省民间文化遗产杰出传承人”称号,2007年入选“山西省委直接联系的高级专家”,2009年被聘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定点实验基地项目组副组长。2016年被聘为朔州市图书馆首届理事会(社会)理事,2017年被朔州市人民政府聘请为“朔州市旅游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主要作品有:小说集《不谈命运》,长篇历史散文《怀想仁人》《金沙滩》(两版三辑),地方风物志《家在怀仁》(两辑),《百村千里》《书营档案》《土话》《探朔》(两辑)及朔州市首部校本教材《解读峪宏》。部分专著被国家图书馆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