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市统计局12月12日发布的统计报告中了解到,今年以来,朔州市积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减量化生产措施得到严格执行,煤炭去产能工作取得成效。前11个月,全市煤炭产量持续下降,市场供需严重失衡局面有所改善。 根据《国务院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国发[2016]7号)精神,按照省政府与国家部际联席会议签订的《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目标责任书》要求,以煤炭去产能为重要内容,历经一年攻坚克难,我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前11个月,全市关闭退出煤矿两座,合计退出产能590万吨,约占全省退出产能(2325万吨)的四分之一。与此同时,前11个月,全市规模以上煤炭生产企业原煤产量14002万吨,同比减少2595万吨,下降15.63%;洗煤产量10863万吨,同比减少1049万吨,下降8.81%,为改善全国煤炭供求关系、促进煤炭行业回暖做出了突出贡献。 今年,朔州市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转型升级的根本途径。市委市政府在思想上、行动上和党中央、省委省政府保持高度一致,率先启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有序推进煤炭去产能。结合实际,我市制定了《2016年深化煤炭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推进计划》,行政职权事项从最初确定的167项,进一步缩减到162项,对涉煤炭的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确认等行政职权事项清单在市政府门户网站公布,接受社会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制定了《朔州市化解煤炭过剩产能初步方案》,在关闭退出煤矿7座,退出产能1560万吨的基础上,又将17座在建煤矿列入化解过剩产能范围,其中7座建设矿井停工停建,7座形成系统的矿井置换产能538万吨,有2座矿井退出产能180万吨,有1座矿井核减产能18万吨/年,预计全年将减少产量5038万吨。 当前,煤炭去产能和减量化生产取得积极成效。截至11月底,全市规模以上煤炭生产企业原煤库存516万吨,同比减少150万吨,下降22.52%。全市煤炭经济运行向好,10月份全市原煤产量达到1262.69万吨,环比增加29.57万吨,增长2.4%,出现了今年以来首次增幅。10月份,煤炭行业上缴税收6.45亿元,环比增加2.52亿元,增长64.12%,同比增加3.32亿元,增长106.07%,煤炭行业经济效益开始回升,企业经营困难的局面初步得到改善。 我市经济结构有所优化。1至10月份,在全市22个非煤电行业大类中,增加值实现增长的行业有14个,其中涨幅较大的行业主要有:木材加业增长3.6倍,造纸及纸制品业增长67.8%,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2.1%,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2.6倍,金属制品业增长40%。1至10月份,全市非煤电行业共完成增加值24.2亿元,同比增长17.2%。 总体来看,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动下,全市经济下半年好于上半年已成定局,但经济稳定发展基础还不牢,好的势头还不强,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深入贯彻“一个指引、两手硬”重大思路和要求,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下半年好于上半年,为明年进一步好转奠定坚实基础”的目标,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把握发展大势,强化改革思维,紧密结合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市第六次党代会会议精神,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深化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凝心聚力狠抓发展第一要务,大力推进重点工程开工,促进规上企业增产增效,科学合理组织煤炭生产,抓好建成企业投产达效,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组织好冬季农业生产,在着力走好煤转“化”、煤转电、煤循环“三条路子”的同时,大力发展非煤产业,努力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实现朔州发展的“脱胎换骨”。 (记者刘淑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