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6日,中宣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公布《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第一批)》名单,位于山西吕梁南麓的汾西县名在其中。2019年6月26日,中国作家协会公布本年度新发展会员名单,汾西知名作家孟黎明先生榜上有名。二者同年喜讯,均与文学有缘。孟黎明先生作为汾西文坛第一位加入中国作协的作家,开创了本土作家成为国家级作家的先河。同时,也证明了他的创作实力受到了国内文坛主流的肯定和认可。
中国的汉字本身就是充满灵性的,比如“黎明”二字,让人想到的是积极,是阳光,是对未来的向往,是对美好的憧憬。而“孟黎明”三个字,对于吕梁山麓、汾水沿岸而言,都是一个符号,一个把思维和足迹码成文字呈现给现在和将来的一个“本土文曲星”符号。这个符号是用灵性、悟性、睿智、勤奋浇筑而成的,所以读起来颇有分量,让人感觉如同饱满成熟的谷穗一般沉甸甸的。他的文学情怀就像吕梁山一样的厚重,一样的接地气、一样的生机盎然。孟黎明先生秉承吕梁英模精神,根植于人民、潜心笔耕、沉着坚持、精益求精,传承了山西可贵的赵树理文学精神。
作为读者,感到他的每篇作品都能抓住当时当地发生的重大事件,从社会普遍关注的角度切入,很有新意,很抓人,很耐读;他无论写人物还是写事件,都有感而发,每一篇都能让人读出一个世界,仿佛阳光下的露珠,让人看到了生活的五彩斑斓;他作文如同做人,平实敏快,内容充实,读来丝毫不觉平板,给人以春意盎然之感。
在我的心目中,孟黎明先生既没有把自己当做“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清雅文人,也没有把自己当做“冠盖如云屯,奔走争市门”的世俗之人。他对于脚下这片土地上的人和事能够亲历融入体会,再通过自己的才情练达人情,洞察世事,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对社会,对人生进行梳理提炼留下让人或反思或扼腕或欣喜或长叹的文字。
孟黎明先生是一位心系忧国民情怀,秉承道德良知的人民作家。1964年出生于吕梁山东南麓的汾西县,是政协汾西县六、七届委员,现任汾西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华文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燕赵文学副主编、汾西县作家协会副主席、临汾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等。
孟黎明先生自幼爱好文学,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和纪实文学《骚动的山庄》《张德英在汾西的日子里》《古刹枪声》《黎明文集》《孟黎明文集》《启明星在北方闪烁》《土地的守望者》《大清知县于忠德》《柳月的故事》《荒原晨曦》《心魔》《血祸》《涅槃》等二十余部中长篇小说、纪实文学。曾在人民日报、人民信访、清风月报、山东邹城文艺、山西日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发展导报、山西农民报、太原日报、新疆昌州日报、中国铁路文艺、都市、小说选刊、当代写作、三门峡文艺、燕赵文学、当代华文文学、鸭绿江、山东文学、黄河、娘子关、吕梁文学、石州文艺、香港大文豪、世界华文作家、文学月刊、晋南作家、平阳文艺等中央、省、地报刊、杂志发表作品200余篇。
2011年至2012年,散文《柳家沟的变迁》《太行深山中的一颗明珠》获全国散文作家论坛征文大赛一等奖。编入全国散文作家精品集的散文《姑母》获新疆作家协会举办的亲情散文二等奖,编入爱情、亲情作品集,短篇小说《雪魂》获2011年全国《小说选刊》笔会二等奖。编入全国获奖作品小说集《菊儿的情事》获中国当代小说奖、收编《中国当代作家代表作集》、部分作品编入中国名家100集、荣光与梦想全国名家精品50家。小说《魂殇》2015年在全省疾控系统文化建设展示活动中荣获征文类一等奖、其长篇小说《古刹枪声》改编为电影《谍莲花》由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北京天下华语影视传媒有限公司、中共汾西县委、汾西县人民政府联合出品,已于2013年9月15日由朱时茂监制、陈佩斯主演、朱青阳任导演,由明星二代潘阳、高丽雯、巴图、鲁诺等强大阵容表演,在汾西清代民居师家沟、李安庄观音阁正式开拍。2015年元月全国影院上映。
汾西县诗词协会名誉会长、汾西县原教育局局长刘汉惠先生在《孟黎明先生之我见》一文中写道:作家孟黎明先生其父孟宪文,母刘秀平均是汾西县的优秀教师。他们忠于职守,爱岗敬业,以德为先,教书育人,艰苦朴素,勤俭持家,孟黎明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黎明的文学作品用日常平时的语言文字,将人在工作、生活、情感等内心体验占感受充分地表达出来。从人物喜怒哀乐的情绪变化引发读者共鸣。从而让读者享受高层面的精神食粮。纪实文学《张德英在汾西的日子里》黎明历经三年终于用0朴素的语言刻画出一位立党为公、不忘初心、为民解忧、为集体排难,为汾西经济腾飞战天斗地的公仆式的县委书记——张德英汾西县土瘠民穷。黎明先生与黄用君合著的长篇历史小说《大清知县于钟德》,“博考文献,言必有据”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小说容量大的特点,既细致地展现出历史人物性格特点,又描述了人物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及历史发展趋势,具有真实与虚构相统一的特征。给读者提供了详实的历史资料和某些方面的借鉴作用,从而达到为现实生活服务的目的,使读者感到看的是黎明之书,读的却是人生世界。
孟黎明先生在文学艺术领域能有如此高的造诣和成就,除了他惊人的创作天赋外,与酷爱文学创作,坚持不懈的刻苦努力密不可分。从少年就开始文学艺术创作,到如今登上文学艺术创作的大雅之堂,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艰苦卓绝的创作过程的。是得益于从小就在父母均为人民教师的熏陶下,开始致涉猎文学创作。参加工作后,不忘初心、坚持笔耕,挤时间潜心写作。
孟黎明的老师和同事们说,他在担任县化工公司办公室主任、煤炭运销公司办公室主任、中共汾西县委党校理论教师、邢家要乡人民政府副乡长、桑原乡党委副书记、县对外贸易局局长等领导职务期间,在完成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一边深入群众生活,体察民情,一边创作。他继承发扬了赵树理、柳青、路遥等现代作家的创作风格,又创造性的发挥了自己的创作才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
他的作品贴近生活,能弘扬正气,敢于针砭时弊。能反映人民大众的呼声,同情社会最底层草根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腐败邪恶时弊的憎恶。同时又能热情歌颂改革开放,转型发展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巨大变化和人民生活提高的具体表现,再加上他独特的文学艺术创作技巧对作品的点缀,更使他的作品锦上添花。因而深受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吸引读者,使读者百阅不厌。
在他的作品中,塑造了许多不同时期具有各种不同品质的可歌可泣的杰出人物。以中篇小说《柳月》为例。小说通过对柳月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感人事迹的记叙,心理活动的描写,以及与此相关人物的刻画、对比、反衬,突出了柳月的优秀品质。一个勤劳、忠厚善良、宽容大度、不计玉顺前嫌农村妇女的伟大形象便跃然纸上。其思想行为无不催人泪下,令人为之倾倒。柳月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如何做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涅槃》小说以农民工引生外出打工为线索,由此展开故事情节。内容立意新奇,构思巧妙,情节曲折,波浪起伏。语言朴实无华,准确生动,遣词造句恰到好处。善于运用方言,整篇作品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文化气息,对引生、阿灵、梦露、漫妮、魏爽平以及引生爹娘等各种人物塑造能抓住特征,善于通过人物语言和内心世界矛盾冲突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突出中心思想,使读者感到入情入理,真实可信。
各种人物所处的环境描写真实逼真。为人物思想行为的活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背景。特别是对阿灵由清纯到堕落转变过程中的环境描写更为生动、真实逼真。说明人的社会存在决定人的思想,社会环境的清净良好与否,生活圈周围人的善恶正邪对一个人的贤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意思。是一部鲜为人知,敢于针乏时弊,警示意志薄弱,把握不住自己的青年男女尤其是夫妻居安思危,淡利守节,远离邪恶,走向光明,从而能够产生社会疗效的盖世之作。
孟黎明先生在一次文学研讨会上的发言令我如今记忆犹新,他说,作家是社会生活的书记员,要有公平正义的责任感,文学创作要始终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不断提升作品的精神高度,自觉追求精神内涵,时刻不忘作品的艺术价值。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有没有情感,对谁有情感,决定着文学创作的命运。如果不爱人民,那就谈不上为人民创作,更谈不上精品。作家既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笔端,同时又要努力锤炼自己的艺术功底,精益求精、失志追求,向牛一样劳动,向土地一样奉献,才能为人民创作出更好更多的精品力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激励人民向着美好未来奋进。
孟黎明先生说,他年少时就有文学梦想,或许每一个人,年少时都曾有一个“文学梦”,但很多人也仅仅是“梦”罢了,他真正坚持下来并取得不凡成就,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结果。几十年来,他无论工作多忙,无论变换再多的工作,无论遭遇再多的坎坷,写作的笔一直紧握在手,笔耕不辍。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让他在写作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而文学与远方是无尽的,愿孟黎明先生继续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在文学的海洋里翱翔。作为读者,期待孟黎明先生更有历史厚度的作品问世!
作者姚兴河(左)与作家孟黎明合影作者姚兴河(左)与作家孟黎明合影作者简介:姚兴河,男,笔名兆兴,河北涿鹿人;退役军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高级经济师;河北小五台山麓民俗文化博物馆、河北山麓书院创始人,《文化之友》总编;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临汾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侯马市文联副主席、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在农村当过计工员、会计、团支书、民兵连长、人民公社通讯员等;参军入伍后,在野战部队历任高炮瞄准手、报话员、文书兼军械员、指挥班长、排长、副指导员,军高炮集训大队指挥部书记等;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805工厂历任技术员、厂党委秘书、团委书记、厂办主任、政治处主任、综合管理部部长、厂长助理、副厂长,华北医药情报协作网理事、《军队医药工业》特邀编辑,山西予预备役师中校等,转业地方工作后,历任侯马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信访办主任,老干部协理员,侯马市经济工作研究员等职。
长期以来,在军内外各级媒体发表各类作品千余篇,部分作品分别获市、省、国家一、二、三等奖。其中长篇报告文学《军旗下的药司令》获国家当代改革英才征文奖,并进京参加颁奖大会。著有《药海金歌》、《市场经济与思想政治工作》、《憨耕拾零》、《笔耕新田》、《聚焦平阳》、《走近人大》等书,主编出版《感动侯马》、《国土情怀》、《银海飞歌》、《德耀新田》、《父爱如山》、《来自身边的感动》等书。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新网”或“中新网山西新闻” 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于中国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稿件。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稿件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新网或中新网山西新闻)” 的稿件,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线、凡本网注明来源:“XXX供稿” 的稿件,稿件均来自企业或个人,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遇投资类文章,请网友谨慎甄别真伪,以免造成损失。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