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卷的形状特别像我们襄汾农村盛粮食用的口袋,并且每家正月二十做卷卷用的首张面皮都要留下来,到了晚上再把面皮放到面瓮和粮仓之中,这就是‘填仓’。”正在市区体育街上摊卷卷皮的李女士告诉记者,晋南地区尤为重视,老一辈人还会在这一天焚香明烛,供奉神祖,希望今年仍要仓廪丰满,流传千年的传说和习俗也寄托了大家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据查阅资料,吃卷卷还有另外一种解释,古时候过年走亲戚,交通不便利,大家每天只能去一两家。从正月初二开始,等走完了七大姑八大姨,就快到正月二十了。经过亲戚们的轮番吃喝,本身不富裕的老百姓,年前准备的食物所剩无几,只能将面瓮底子扫一扫,拌成糊糊,煎成薄饼,卷着剩菜剩饭一起吃,既能填饱肚子,又好吃。后来,人们将这种食物逐步改进,演变成现在的卷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