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一群有志青年用无畏的声音唱着《到西部去》动人的歌。每当听到这样的旋律,蔡闫静都为自己成为歌曲中的一分子而感到骄傲。
今年24岁的蔡闫静,是山西临汾人。2018年,毕业于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她,参加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在千里之外的新疆和田县塔瓦库勒乡中心小学,开始了人生最闪光的支教生涯。转眼间,两年的支教生活就要结束了。近日,在接受《山西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蔡闫静说,在新疆支教的两年,是她人生中最难忘怀的一段经历。两年间,让她成长了很多。这两年的心历路程,更值得她一辈子去回味。
地方很远 线月,一年中最火热的时候,蔡闫静和山西援疆的大学生一起,踏上了志愿服务西部的旅程。首站,她来到了新疆农业大学,参加为期7天的志愿者培训。在最后的汇报演出中,她被选为压轴节目《民族团结一家亲》的舞蹈演员。这是蔡闫静第一次和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一起排练,因为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志愿者。“是‘志愿者’这个特别的身份,把大家的心汇聚在了一起。”蔡闫静对记者说。
在新疆农业大学,最让蔡闫静难忘的是遇到一位新疆大叔。当时,他们刚刚参加完出征仪式,志愿者被分为两批前往服务地,第一批志愿者规定当天中午12点在餐厅集合准备出发。此时的蔡闫静和伙伴们坐在台阶上聊天。“我记得当时是11时45分,这时走来一位新疆大叔,问我们在做什么。我告诉他,第一批志愿者马上就出发了。”蔡闫静说。大叔听到她的话后,转身赶忙回到餐厅。大概过了3分钟,他匆匆跑出餐厅,赶忙招呼志愿者吃饭。
大叔的这番举动让大家很诧异,因为按照当地作息时间,午饭时间为14点,俨然第一批志愿者来不及吃饭。时间紧迫,大叔赶忙招呼大家吃饭,还让来不及吃饭的志愿者打包。
虽然大叔说的汉语并不流利,但与他交流时却让蔡闫静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她说:“当时我特别想哭。出发时,我在家已经吃得很饱了,奶奶还往我口袋里塞了两颗鸡蛋。大叔让我感受到亲人般的关怀。他还让我通知明天出发的同学,明天11∶30就开饭。他说,必须让孩子们吃了饭再出发。”那一幕,深深打动了援疆的志愿者,也感动着蔡闫静。第二天,她特意找到这位大叔,当面表达了自己的谢意,并和他合影留念。她想把这份爱永远留存。
第二站,是塔瓦库勒乡中心小学。蔡闫静来到这里后,担任三年级的国语老师,也就是教学生学习汉语。
“在这里,最难的不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与学生的交流。”蔡闫静说。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从一开始手舞足蹈地比划,到如今可以用汉话和支教老师顺畅地交流。有时,还能担任支教老师和家长的 “小小翻译官”。在蔡闫静看来,学生的进步,就是对他们最大的认可。
语言这只“拦路虎”解决了,国语课堂也随之取消。蔡闫静又开始了教学生涯的第二次挑战,担任七年级8个班级的历史老师。
同样的内容要讲8遍,同样的作业要连续批改8个班级,月考试卷要一个人批改400多份……身挑重担的蔡闫静,那段时间整个人都处于崩溃的边缘。“说实话,真得很累,但我作为一名志愿者咬着牙也得坚持下来。”蔡闫静说。
这一学期,由于学校进行了调整,小学部还留在原校区开展教学,这时的蔡闫静又被重新安排了教学任务。这次,她担任的是四年级和五年级的英语教学。没想到,学生对陌生科目、语言很感兴趣,教学过程比想象中顺利许多。
“回想这一路,看似平凡,却让我从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慢慢转变成了可以担起责任的成年人。感恩这一切,让我得到了转变。”采访中,蔡闫静说的最多的就是“感恩”。
教学之余,蔡闫静会参与一些课外活动。诸如帮学生排练节目、参加诗词朗诵大赛等。她还代表学校参加了红歌比赛,并获得了二等奖。这些经历让她又多了一个称号——文艺工作者。
为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课余生活,她多方联系为学校捐献了300余册课外读物,暂时解决了学生课外读物缺乏的问题。此外,每到星期天,她还会教村民说汉语。渐渐的,她爱上了这里的一切,也深得学生和家长的喜爱。
“以后有能力我会继续把这份爱心传递下去。”两年时间里,蔡闫静在这里不仅结识了志同道合的志愿者伙伴们,还与学校的领导老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为她的支教生活增添了乐趣。
在蔡闫静的微信朋友圈记录着这样一段话:草对春的态度是生生不息;花对夏的态度是含苞待放;叶对秋的态度是落叶归根;木对冬的态度是修养蜇伏;而我们志愿者对服务基层的态度是人生价值的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