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山西头条 > 临汾新闻

临汾吉县“解锁”沿黄干旱区发展困局

时间:2020-11-16 11:58:37  来源:本站  作者:

  眼下,正是山西省临汾市吉县柏山寺乡花椒将要收获采摘的时节,数万亩连片花椒园郁郁葱葱、硕果累累。这个地处吉县西南黄河沿岸的乡镇,曾是吉县最贫困的乡镇之一,全境有53道梁36条沟,少垣面多沟壑让这块干旱贫瘠的土地“锁”住了致富的希望。多年来,乡党委、政府始终坚持探索,寻找真正适合当地的路子,从苹果到花椒,从柿饼到芦花鸡养殖,每一阶段的尝试,都是为农民富裕做出的功课。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最关键。”柏山寺乡长党源深有感慨。近年来,柏山寺乡以区域特色小气候和具体立地条件为依据,在县委县政府的全力支持下,因地制宜,科学论证、超前规划、精准施策,扭住产业增收这条主线,破解沿黄沟壑干旱区产业发展困局,谋划全乡“2+X”产业发展新布局,建设乡村振兴三大专项产业支撑示范基地,构建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长效机制,让当地百姓从贫困迈向小康,在乡村振兴的路上昂首阔步。

  苏续章是黑秀村的大能人,也是该村最早入行的椒农之一。这个48岁的黑瘦汉子,说起花椒一脸自豪,“黑秀可是‘三晋花椒第一村’,论规模论产量绝对数得上”。

  黑秀村位于柏山寺乡西南角,挂在黄河的半山腰,十年九旱,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早期村民种苹果,不仅品质差,销路也不好。偶然间,人们发现花椒耐旱耐贫瘠,在此环境下也长势良好,乡政府请专家论证,花椒适宜大力发展。在县乡政府的支持下,果农争相变椒农,完成自身的角色转换。该村耕地面积5930亩,花椒面积4800亩,平均每户10亩,下辖的河头自然村甚至有近10户规模高达40亩。黑秀村花椒年产量逾40万斤,产值1600余万元,已成为该村的主导产业,对该村脱贫攻坚起到了支撑作用。

  从引苗、栽植、管理、销售,苏续章见证了黑秀花椒的发展历程。为了把小花椒变成致富宝,他带头组织成立了山村红花椒农业专业合作社,连同6位发起人一道为社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带领椒农实现增收。黑秀村与陕西韩城隔河相望,早年收购农副产品的经历让他与韩城花椒结下不解之缘,投身花椒产业后,他从陕西引进花椒苗,邀请专家开展技术培训,村子偏僻,他请客商上门收货。

  2019年,在黑秀村壮大集体经济项目中,合作社得到了政府50万元的资金支持,购买了30台500斤花椒烘干机。质量好的花椒,外观富有油润感,烘干环节决定着花椒的品相,红度好价格才高。以往椒农采用自然晾晒的方式,效率低,出品参差不齐,碰到阴天,很可能发黑甚至霉变。烘干机的到来使得问题迎刃而解,除了保留5台作为合作社散户使用,其他烘干机以免费租赁形式进入社员家中,椒农的生产积极性更加高涨。此外,花椒采摘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也为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苏广金家栽植花椒40亩,每年7月份,需要雇佣十多个熟练工忙碌个把月,才能结束整个采摘季的工作。由于花椒与苹果的成熟期存在时间差,吉县果农可以同时可干椒农的活,为椒农打工,补贴家用。

  去年,县发改局修建的鄂河提水工程投入使用,施肥喷药更加方便。苏续章念叨着:“花椒让外出打工的年轻娃看到了希望,黑秀村的年轻人几乎都回来啦,在外拼搏不易,回乡给村里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今年风调雨顺,受气候灾害影响小,花椒果实颗粒饱满、产量增大,品质提高,预计增产30%以上,按照每斤40元的市场收购价,每亩收入近万元。

  黑秀的转型不只影响本村的生产生活,也在该乡同类型地区起到了辐射作用,全乡花椒面积达2万余亩。连临近的乡村也组织村民对黑秀的花椒产业进行实地考察,进行了引种发展。

  说到西岭村,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近年县上在该村举办的“春华秋实”文化旅游活动,在此观花赏果。西岭村毗邻乡政府,有着大片槐树林的庇护。站在西岭双千亩苹果观光园的观景平台上,目之所及皆是果树,颇有一种丰收在望的豪迈之气。今年唯一的区别在于,风景被连片的防雹网抢去不少风头,将西岭村的4800亩果树保护得严严实实。农户每亩地仅需支付600元就能得到包括防雹网、滴灌、地布在内的配套基础设施,其余7000元由国家进行补助,这是县果业中心在此实施的一个省级标杆项目。

  西岭村的海拔和纬度都是吉县最好的苹果生态区域内。这个村有远见,几年前就和吉县果树技术研究所达成协议,流转承包240亩地,建成有机苹果示范基地,作为该县果树专业科研机构,研发、培育、推广新品种。通过合理密植,修剪树形,为吉县果树提质升级和长远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也带动了这片区域的苹果发展。这片果园基础设施的惠农政策落地,得益于果树研究所的所承担的省级标杆项目支持。

  果树研究所的入驻和有机苹果示范基地的建立,不仅让西岭村收益,也让其他村子得了实惠。周边村子的果农可以到基地学习、劳动,也成为了技术人员,帮助其他乡亲管理果树、普及技术。掌握了技术,钱包自然也就鼓起来了。经过悉心管理,这一大片区域果园园貌整齐,品质上乘。拿苹果收购价举例,其他地方2.5元每斤,西岭村能达到2.8元每斤,如果是早熟品种,更是可达4元每斤。柏山寺乡的4座冷库均位于西岭村,储存量共计2000余万斤,满足当地果农储藏需求。2019年,该村投资20万元打造千亩刺槐林,修建人工步道、发展乡村旅游。同时延伸产业链,开发柿饼、槐花、辣椒酱和蜂蜜等深加工产品等,把往年几乎无人问津的野生和庭院资源变成了“香饽饽”。

  在柏山寺乡的最东头,是有“文化村”之称的西头村。这是该乡唯一有出入门楼的村子。门楼楹联颇佳玩味:西头 地头心头,脚踏实地方有奔头; 家风村风民风,乡风文明才是正风。可窥见该村文化传承之一斑。

  自古以来,西头村便以其特有的文化底蕴,在众多村子中独树一帜。很早以前,教育为重已经成为该村村民的共识,几十年的坚持,西头小学的教学质量一直在全县乡村领先,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人才。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每年都有学生被大中专院校录取,从1991年至今,专科以上录取人数已达300人,其中还有两人供职于美国、加拿大名校和研究所。

  西头村历史悠久、人文丰富,衍生出不少民俗文化,像剪纸、剪窗花、裱窑碹、吹唢呐等,以乡村特有的文化载体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现在组建了锣鼓队、高跷队、唢呐队,活跃在吉县乡村,即便文化载体随着时代变迁不断更替,但文化的传承从未中断。西头村支部书记曹安忠说:“西头村苹果发展已30多年,现有苹果2900亩,大部分需要更新换代,现在用文化旅游来转型,进行产业提升,现在的果园改造也围绕文旅来布局”。

  村中三棵五百年老树见证了西头村的变迁,村民们命名为“平安栁”、“幸福槐”。早在七十年代,该村便修建了一座水库,现也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这个村正建设西头民俗休闲文化度假基地。不仅如此,西头村与临汾乔李农场签订协议,通过“企业+农户”的方式,把芦花鸡引进到村里,采取分户散放、传统饲养、鼓励自销、农场保底回收的办法,为村民提供技术指导,按标准回收,游客来此处,可以收获文娱饮食全方位的别样乡村旅游体验。

  现在的柏山寺,已经拔除穷根,焕然一新。不但产业有支撑,而且民生大改善,水电路网皆通,半数家庭有轿车。仅2019年,完成了8个移民安置点的街巷硬化工程、15公里道路沿线点“固沟保塬”工程。乡党委书记葛吉平说:“只要探索,每个地方总能找到适合的致富产业,柏山寺乡要按照县委‘五个三’工作思路和要求,不但要在产业上突破地理瓶颈,不断开启多元发展新路径,而且要在乡村振兴上探路,使沿黄干旱区也实现立体发展”。

  在吉县,产业发展没有盲区。苹果撑起了80%的地域和人口,类似于柏山寺沿黄山区一样的不适合栽植苹果的20%区域,也找到了各自的产业发展路径,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后,为乡村的全面振兴而蓄势远航。(图/文 李博、刘润田、王彦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晋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赤壁市优瑜伽携手短视频直播创业培训班开展优瑜伽秋韵公益活动
赤壁市优瑜伽携手短视
诠释山西“最美环保人”微电影《生态之歌》将于近期上映
诠释山西“最美环保人
郑世豪不舍陈伟琪,凭歌寄意
郑世豪不舍陈伟琪,凭歌
山西省吕梁市临县人张勇出任深圳市副市长
山西省吕梁市临县人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