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龙门村重修观音堂碑记》识读工作最终完成,碑文内容全部破译,为乡宁地域文化探索研究再下一城。
《龙门村重修观音堂碑记》碑碣首次于2015年发现,笔者曾协同县三晋文化研究会研究人员多次前往考察识读,均因字迹漫漶,难以辨认,考察工作一度搁浅。
根据碑碣中心磨损情况推测,这块碑碣极有可能曾经被当地村民当做洗衣石使用,后来这块“洗衣石”“失业、下岗”失去作用,并被识文断字的人发现送回,存于龙门村观音庙堂内。
《龙门村重修观音堂碑记》碑碣为沙石质,长44cm,高35cm,厚12cm。根据尺寸分析,这块碑碣当初极有可能“一石二用”,在做碑碣的同时,还被当做一块建筑材料镶嵌于观音堂内某个显眼的地方。
对于《龙门村重修观音堂碑记》碑文不能完全破译,好几个字长期用方框代替,笔者一直耿耿于怀。4月30日下午,笔者决定邀请研究会资深成员、石刻研究权威人士王志祥一同再访龙门村观音堂,再做最后一次努力。清理、擦拭、干洗、水洗、晾干、图层、喷水、贴纸、敲打、脱模、上墨,通过一道道严格的工序,完成拓片作业已经夕阳西下。
回到家里顾不上休息吃饭,也不管一路风尘,两人隔空继续挑灯夜战。老花镜、近视镜、放大镜、工具书都派上了用场,照片、拓片放在面前逐字比对,逐句识读。功夫不负有心人。到5月1日下午,拓片整理、文字识读、文章断句、文意破译工作全面完成,龙门村观音堂考察工作画上了圆满句号,也让这段传奇历史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
鄂邑龙门村旧建石洞,奉祀观音菩萨,由来久矣,威灵显赫,有求即应,渡苦海以慈航,指迷津于觉路,为村民祈福禳灾之所焉。第以代远年湮,石洞倾圮。村民咸愿动工重建,苦无赀财。适遇本村南山柏树于民国十五年出售,即在此款内抽出大洋一百一十元充作补葺费,仍按旧时规模,督工建筑,未及百日,气象聿新。不劳民,不伤财,而菩萨有享祀之所,村民伸报答之忱,诚盛举也。因笔其岁月,以志不忘云尔。
从碑文所载文字来看,龙门村观音堂创建年代不详,最后一次重修是在1927年4月之前,距今已有93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