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晋城人怎么过年?作为一个晋城人,其实,我了解的并不多。小时候在长治长大。虽然来到晋城也有22年了,可是,自从为人妻之后,每年春节,都在陕西籍的公公和东北籍的婆婆家过,等于感受体验的是东北的或者其他地方的习俗。对于家乡晋城的习俗,只是记忆中的点点滴滴。而今,回想起来,仍然感觉温馨,美好,难忘。
作为中国版图的一方热土,晋城的春节,与全国各地一样的共同点,就是进入腊月之后,家家户户开始忙活。大扫除,置办年货,蒸馍馍,剪纸贴窗花等。所谓不同之处,具体来说是:
腊月二十八九,开始发面蒸馍馍。主要蒸两种面食。第一种,是蒸口里馍(特制的馒头)。这个馍馍,其材料是最好的小麦粉,吃起来与平时的馍馍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可是,其含义却意味深长。其特点是:其一,就是个头比较大,大的直径有一尺左右。上面要点上红点,好像骰子的四,表示喜庆,漂亮。家里有几口人便蒸几个口里馍,一人一个。短缺经济时代,吃不饱饭的日子,那就是春节最高档的食品,超过今天的海生鲍鱼鱼翅。其二,口里馍里面还要放上钢镚儿。钢镚儿,有一分钱、二分钱和五分钱的,谁吃到表示谁的运气好。如果哪位吃到了,大家更是羡慕不已。如此,口里馍与我们平时吃的馒头,其含义是截然不同的。其三,制作精致,美观大方,富有特色。第二种,就是蒸枣山。如上图所示。表示财神,作为贡品,从初一到初五要烧香祭拜的。我们这里的面食艺术,可是相当了得啊。
大年三十傍晚,开始贴对联,放鞭炮。晚饭是吃拉面。表示压岁面。正月初一前后都有祭灶、祭祖等仪式。晚上睡觉前夕,把新衣服放到自己的枕头边,既激动又兴奋,期待着初一早上的幸福时刻。这也是小孩子最盼望的好事之一,还有就是好吃的。
初一起夜点年火,不忘先放开门炮。正月初一凌晨,先放开门炮,即出门第一件事就是放三个响炮,之后才放鞭炮。无论做什么,都要放一个炮,比如跳水,挑煤,骑车,等等。人们穿新衣起早,孩子们最为雀跃。是日,家人团聚,食饺子。强调和睦,忌生口角。依稀记得说,这一日顶一年。意思就是这一日运气如何,意味着这一年如何。据说很灵验的,所以,每年正月初一,我都很乖巧地。儿、孙向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听说,农村给牲口喂馍,以示同庆。旧俗迎神祭祖已除。
初一这天,家长总是不停地做不停地吃。而我,与邻居、小朋友约好,早早起来,穿上新衣,开始一起去踏雪,放炮,游玩,直到天亮才回来吃饭。给爸爸妈妈拜年,挣压岁钱。然后继续串门,玩耍。
初一早上吃馅饼(当地人称之为 fan ao )。其做法的特别之处在于,把饺子馅放到擀开的面皮之中,慢慢卷起来,揉拉成为长条,再像蛇一样的盘起来,用手轻轻压平,或用擀面杖轻轻擀开,尽量别露馅——估计“露馅”一词94酱紫来地,再放到饼铛里烙成金黄色即可。真真可谓是,香味扑鼻,脆酥可口。再沾上蒜泥、陈醋和香油调制的调味剂,黄生生,金灿灿,油光光,香喷喷,那个味道啊,简直莫发曰。垂涎18尺,回味无穷啊。写到这里,此时此刻,俺还情不自禁地满口生津呢。呵呵。这个饭的寓意就是表示新年翻一番,之后要吃的饺子和油各玛的意思也是如此。饺子在水中煮,油个玛在油中炸,翻来覆去,翻一番,希望新年有个新进步、新成绩、新台阶。吃完馅饼,小憩片刻,接着继续做饭。全家人一起包饺子。吃完饺子,收拾停当,继续做饭。这次做油各玛。
大年初一的第三顿饭,是油各玛,这是晋城特有的小吃。到目前位置,作为中年妇女的俺,还没有见过其他地区有。它的第一种做法就是:把白面打成类似面筋一样的半流质品,好像里面还要添加少量的碱面,这面稍微饧片刻,用两手各拿两根筷子,不停地把面筋缠绕在其中一根筷子头上,做成一个个圆形的小面球,放到油锅里炸熟,即可。吃的时候,可以沾白糖,还可以用食油和蜂蜜上火小炒,当然还可以直接食用,趁热好吃。吃到嘴里,筋道有嚼头,还有油炸食品的香味。它的第二种做法就是,把特制的一种柿子(柿子,我们这里的特产,产量很大,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柿子的成品与半成品种类很多。这里说的柿子,就是把柿子头迎面切掉一层,晾晒几天,但不能干透),包裹在面筋里,放入油锅中,炸熟即可。香甜可口,当地人几乎都爱吃。属于甜食。晚饭,随意了。因为吃了一天,人们的肚子里,已经盛放不下多少东西了。
大年初二,开始回娘家。初三去看姑姑舅舅,拜年。初四走亲戚,直到初五大年正式结束。初二起至正月中旬,串亲戚。路上行人熙熙攘攘,相见问“年过得好吧?”乡下以馍相赠,类似今日之高档礼品。城关还搭配扣肉(小格)或糯米甜饭,随着时间的推移,条件渐渐好起来后,又搭配糕点等。那个时代啊。唉。
之后,开始准备正月十五闹元宵了。大红灯笼高高挂。人们开始制作各种各样的形形色色的五花八门的花灯。所以,有道是,过了元宵节才真正地过了年。至此,春节才算结束。
是的,“过年”。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有几千年的历史。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过春节,是与民族历史相呼应,是回到自己的民族之根上。别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这里,即使只有一个人也是俺的老师。在此,希望大家谈谈自己所知道的本地春节期间的一些经典民俗。
相传慈禧太后西逃时路经泽州(今晋城),当地官员隆重设宴招待。但在开宴时,厨师发现慌乱之中少做了一道菜。为了免遭杀身之祸,厨师急中生智,马上把菜案上的巴公大葱拿来一把,几刀切碎,烧成一道菜,端了上去,叫做烧大葱。谁知慈禧品尝后,认为满桌菜中数这道菜最有味道。传说归传说,慈禧西逃时并未经过晋城,但烧大葱作为当地一道名菜,口感香软不腻,却一直流传至今。其中,巴公大葱最有名。大葱沾酱,简直莫治啦。你流口水了吗,昂,狼里格狼。
高平烧豆腐(前面介绍过,如链接)、高平十大碗(在那个物质贫乏的时代,这道菜是高档食品,类似今天的山珍海味比如海参鱿鱼,婚丧大事离不了的,也是人们喜爱的食品)、李圪抓、铺层馍馍;
烧猪肝(把猪肝剁碎,添加佐料放到肠子里加工而成,吃的时候,切片油炸,沾醋蒜泥辣椒味道更佳)、阳城高米庄馍、阳城没碱馍(馒头蒸制不防碱面,很好吃的,如今超市有卖的);
羊肉火烧、烧三鲜、转面(面条里放少量碱面)、绿豆丸子、馍馍、馋酥,等等等等。
还有胡翠平大姐提示:川汤、川汤饺子。(类似丸子汤里面有饺子。汤里面有豆腐、粉条、丸子、饺子、青菜等,汤汤水水地,热热乎乎地,添加调味剂如蒜泥、陈醋、辣椒等,吃得很可口,甚至可以大汗淋漓,好不爽口惬意)
小吃有很多的。这些,只是皮毛而已。我会继续收集整理,不断添加的,包括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