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七一”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省委着眼全国发展大势和山西发展历程,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一个指引、两手硬”的重大决策部署。强调要“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多策破解经济下行压力,着力推动经济稳步向好。” 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市七次党代会准确研判我市面临的发展形势,认真分析“十二五”以来我市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我们获得的新成效、新经验,响亮地提出在今后五年,要狠抓发展第一要务,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一争三快两率先”战略部署,着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民生福祉不断提升,实现各项事业全面进步。提出了“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综合经济实力明显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快速增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确保到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人均GDP、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等主要指标排在中原经济区5省30市的‘第一方阵’”的目标。 在晋城市经济发展“三期叠加”、下行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我们要在全省率先走出资源型地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新路,实现经济更有效率、更有质量、更加公平、更持续地发展,必须以创新为动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一 践行新发展理念,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这其中,排在首位的就是“创新发展”。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晋城市地处内陆的太行山上,建市30多年来,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经济取得了迅猛发展,但也滋生了严重的煤炭依赖症,调整产业结构醒得早、起得早,但走得慢。在经济新常态下,如果还是按照传统的发展做加法,发展的脚步势必要被抛在其他地区之后,前面的路怎么走?必须做创新发展的乘法。为此,市七次党代会报告把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创新驱动,加快实现经济发展动力的转换,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为发展之路导航,让创新为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市七次党代会提出要大力“实施人才兴市工程”,但是,在地域、交通等硬件设施与沿海发达地区差别较大的情况下,我们要引才育才,必须首先栽好梧桐树,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健全人才服务管理体系,创新引才育才的机制,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打造“引得进、留得住、能干事”的创新创业环境,敞开胸怀五湖四海引才引智,特别要大力引进各类经营管理人才、高精尖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同时,要育才用才,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围绕我市产业发展培育人才,挖掘本土人才潜力,塑造一批支撑发展的实用型、技能型、工匠型人才,不断增强创新发展的“源动力” ,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 推动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很重要。要大力实施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工程,依托富士康晋城科技工业园、晋煤集团国家煤与煤层气共采重点实验室等骨干企业研发中心,加快建设市级综合性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吸纳发展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重点实验室、产学研创新联盟、中试基地和院士博士工作站,形成具有晋城特色的创新创业平台体系,不断推动创新创业热潮在晋城大地涌动。 在创新发展的内涵中,科技创新是关键。培育壮大新产品、新业态,淘汰落后产能,提升晋城产品和服务业在全国价值链中的位置,让晋城制造走向晋城创造,背后都需要科技创新做支撑。要大力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用足用好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措施,充分发挥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围绕国家和省级重大科技专项,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扶持一批引领产业发展的创新型企业,攻克一批关键技术和难题,不断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决定发展的速度、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我们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只有以创新把握机遇、以创新驱动发展,才能让创新创造的活力不断迸发、源泉不断涌流。 二 现代发展的一大特点是,自然资源越用越少,创新要素越用越多。我市作为一个典型的资源型经济地区,长期以来,产业结构一煤独大,煤炭市场好时,企业不想转型,煤炭市场不好时,企业没钱转型,致使结构性矛盾突出,存在着发展动力不足、发展方式粗放、产业层次偏低、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迫切的问题。 市七次党代会提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突出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提升全员劳动生产率,积极探索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新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立足实际,纵观全局,面向未来,我们必须紧紧盯住目标,按照党代会确定的发展战略和实现路径,做好转型发展、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的大文章。围绕煤与非煤,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力有度有效落实好“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保市场、保运转、保就业,提质量、提效益、提创新创造能力,加快构筑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新型产业体系和发展模式,推动经济总体良性可持续发展。 传统产业是我们的基础产业,也是我们的优势产业,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这个优势的背面,即:资源的有限性、对环境的破坏性及发展的不可持续性等。因此,我们必须抓住山西综改实验区、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和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的机遇,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上下功夫,坚定不移地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坚定不移地优化产能结构,坚定不移地转型升级,推动黑色煤炭绿色发展,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煤炭附加值,提高区域和企业竞争力。在当前煤炭市场疲软的形势下,一定要通过推进煤炭去产能,提高煤炭产业的集中度,实现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增长转变,实现降本提质增效的目标。通过招商引资、项目带动,做好多元发展文章,在保证环保底线的前提下,积极推进煤电联盟、新型煤化工产业,利用成熟新技术不断延伸煤炭、煤化工产业链,把资源吃干榨尽,最终实现传统产业循环化和高碳产业低碳发展。同时,加快整合铸造行业生产要素,淘汰落后产能,瞄准铸造技术、工艺、产品、产业高端,打造基础零部件和机械配套件总成基地。 新兴产业是晋城的未来。过去五年,我市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煤层气和旅游等产业,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立足这一实际,市七次党代会提出了“积极对接‘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重点培育‘中高端智能化装备制造、煤层气综合利用和文化旅游’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更高目标。“十三五”时期,我们要瞄准这一目标,在装备制造业上,大力推动由“晋城制造”向“晋城创造”转变,支持富士康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精密机光电等智能制造产品,支持晋煤集团金鼎煤机、江淮重工等重点装备制造企业发展,加快建设全省煤机煤层气装备制造基地;在发展煤层气综合利用产业上,创新煤层气管理体制,支持沁水建设煤层气基地,推动煤层气综合利用重点项目建设;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上,以太行山水、沁河古堡、炎帝文化等旅游板块为引领,培育塑造一批文化旅游特色产品和精品旅游示范工程,推动全域旅游示范县建设,促进旅游产业向观光、健康、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构筑多点支撑、协同发展的新产业格局 现代服务业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等特点。随着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正当其时,我们要把发展壮大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因地制宜引导服务业向中心城市、大县城、工业园区和产业基地集聚,创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培育一批带动力强的服务业发展园区。要以信息技术为先导,基础设施为支撑,建设一批物流基地、功能集聚区及快递物流园区,加快构建多网协同、多业联动的高效物流体系。要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提升金融供给效益,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发展壮大,创建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使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使现代服务业蕴藏的巨大效益充分迸发。 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创造历史性机遇,催生互联网+、分享经济、智能制造等新理念、新业态,其中蕴含着巨大商机,正在创造巨大需求。我市“十二五”的发展实践告诉我们,产业结构一煤独大必将因煤而生,因煤而困,必须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坚持不懈抓调产、促转型;经济新常态下未来五年的发展,必须以创新驱动抓调产,尽快建立起多元支柱,构筑新型产业发展体系。如此,才能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开拓广阔空间,我们才能全面完成市七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