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五年,全市上下在砥砺奋进中迎来了建市30周年。30年风雨兼程、30年沧桑巨变,晋城从新生到崛起,由“传统农业小市”成长为“现代经济强市”,全市生产总值、人均GDP、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是建市之初的22.9倍、18.7倍、85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建市之初的52.5倍和29.6倍。 盘点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各项工作的“成绩单”,我们会发现,这张充满精彩与希望的试卷,已用一组组翔实的数据给出了答案。 看改革——重点领域改革开放取得突破 金融改革在全省率先建立企业应急周转资金机制、设立首家红土创业投资基金,皇城药业、海诺科技、兰花纳米等3家企业成功挂牌“新三板”,取得了近年来我市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的新突破。 市县两级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稳步实施,编制公布了政府工作部门权力和责任清单,行政审批实行了“两集中、四到位”。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成立了晋城广电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成功举办了海峡两岸神农炎帝文化旅游招商系列活动和山西(晋城)太行山文化旅游节,进一步激发了文化发展活力。 加强同中原经济区合作交流、互动发展,组团参加各类重大项目推介、投资贸易博览会,我市的美誉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十二五”期间,全市签约项目824个,资金到位2485.3亿元,分别是“十一五”期间的2.56倍和6.62倍。2015年进出口总额实现9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68.4%。晋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晋城海关和商检机构获批设立,特别是太焦高铁的动工兴建,迎来了我市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时代! 看经济——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4% 转型发展势头强劲,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三次产业协同发展,产业结构日趋优化,由2010年的4.2:63.6:32.2调整为2015年的4.7:55.4:39.9。特色现代农业初具规模,主导产业基础牢固,新兴产业发展迅猛,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6%。人才强市战略取得新进展,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主要经济指标稳中有进,“十二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4%,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1.1%,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9%,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5%和12.8%,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看城乡——一批“美丽乡村”脱颖而出 集中实施了城市道路建设和改造提升、市民休闲游园等一批城建重点工程,提升了中心城市的综合承载力。高平、阳城、陵川和沁水大县城建设日新月异,形成了与中心城市的优势互补。产业片区建设日臻完善,产业集聚效应正在释放。推进泽州县国家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全市小城镇建设特色鲜明,城镇化率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新农村建设提档升级,脱贫攻坚向纵深推进,扶持发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一批“美丽乡村”脱颖而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全市森林覆盖率居全省首位,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荣膺“国际花园城市”综合金奖。生态治理力度持续加大,建成了全国最大的丹河垂直流人工湿地;完成了吴王山森林公园建设,把昔日的“垃圾山”建成了“生态绿心”;棋子山省级森林公园晋升为国家级森林公园。深入开展环境保护专项整治行动,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被确定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入选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和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看保障——实现基本医疗保障和大病医保全覆盖 民生福祉不断增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基本民生保障更加有力。实施教育优先、医疗提质和充分就业三大民生工程,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中小学办学条件显著改善,率先在全省实施普通高中免学费工程,太原科技大学晋城校区建成招生,结束了我市没有高等本科院校的历史;医疗卫生健康事业惠及百姓,实现了基本医疗保障和大病医保全覆盖,爱国卫生运动和城乡清洁工程成效明显,巩固了“国家卫生城市”成果,荣登“中国最干净城市”排行榜;大力实施“双创”工程,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创业先进城市”。 看治理——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连续四年名列全省第一 法治建设进一步加强,圆满完成“六五”普法工作,积极创新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始终保持“打黑除恶”高压态势,平安创建成效显著。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连续四年名列全省第一,第五次蝉联“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三次荣膺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高度重视安全工作,构建“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安全责任体系,巩固了安全生产持续稳定、总体向好的态势。积极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开展“寻访军营晋城好儿女”等活动,军政军民关系更加密切,荣获了“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看党建——扎实推动挺纪在前“先走一步” 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压实“两个责任”,推动管党治党从“宽松软”走向“严紧硬”。理论武装更加深入,信仰信念更加坚定,全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取得丰硕成果。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强化干部日常管理监督,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保障有力。深化“三级联述联评联考”,市财政连续三年投入6000余万元,有力保障了基层组织建设,推动各领域基层党建全面过硬。我市连续三年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优秀市”。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纠正“四风”,强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深入开展市县巡察试点工作,坚决查处了一批严重违纪违法典型案件,有效解决了一批发生在基层和群众身边的突出问题。党风政风社会风气发生了积极变化,推动改革发展的良好政治生态正在逐步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