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是北魏时期的都城,作为国都,肯定会建有城墙,但北魏距今已有1500多年了,城墙早已毁坏,现在的城墙是在明代基础上重新修建起来的。上城墙不需要门票,登记一下测个体温就能上去。城墙非常的宽,全场7公里,难怪城墙上面还有观光车。城墙十分雄伟,上有4座门楼,外加58座角楼和望楼。墙内的风景也是一览无余。因为此城墙有护城河包围,个人觉得比平遥更的美丽。
庚子年大同之旅第三站,漫步古城。来大同,要看看大同的名胜古迹,更要感受城中的文化生活,于是选择入住新城,每天可以人在新城,眼望古城风貌,似乎有点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感觉;于是第二天一早就步行入古城,边走边看边寻,最后选中了鼓楼旁的龙聚祥烧麦馆解决早饭,出龙聚祥右转,就是大同鼓楼西街历史文化街区,牌楼一侧是大戏台,另一侧是纯阳宫,只是时间太早都没有开门,那就在这清净的鼓楼西街漫步,清晨的天空,万里无云,碧空如洗,月亮还高挂天空,先去朝拜华严寺了。从华严寺出来,步行到城墙西门-清远门,14米高的城墙,在蓝天和白云的印衬下,古城墙如此雄伟,于是奋力登上这几十级台阶,一览城墙内外新旧城;这城墙全长7.2公里,正是太阳高照时,一商量,决定来个环城骑行,于是从西门清远门、北门武定门、东门和阳门,最后到南门永泰门。在安静的12米宽的古城大道上,独享古城之历史风貌,偶尔有辆车会相向而行,偶尔也会超过几个步行者,清晨天空是万里无云,中午则是千姿百态的云,漫天飞舞,骑行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骑行不久,一高大建筑进入视线,这是古城西北角的乾楼,源于在八卦十二之首的乾位,乾楼是城墙最高的建筑,是镇城之物,也称镇楼,下挂有牌匾镇楼秋爽;能在秋日近距离的观镇楼,也真是心清意爽呀,乾楼不仅高大雄杰,还很精美,外翘的黄绿琉璃瓦,红木挑廊,层次分明;如果能登楼远眺,那大同新城就目之所及了。继续前行,不远处就会有望楼,望楼廊角飞檐,高高的楼顶四周挂着铃铛,风一吹就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十分悦耳;就在这飘飘的白云下,叮当的青翠声中,小车一会儿奋力爬坡,一会儿轻松下滑,累并快乐着。接下来就是北门武定门,东门和阳门,每个城门都有瓮城,难怪大同素有“三代京华,两朝重镇”之称了,这三代京华指的是北魏都平阳,辽金西京大同。看到文峰塔(也称雁塔),就快到终点了,古城墙上骑行一周,在这新修缮的古城墙,已看不出历史的沧桑,从城墙上可看到城外的那条波光粼粼的护城河和环城的绿地、建筑,如今大同与以往真是大不同,一切都好!
大同古城墙修建于明洪武五年,城墙高大雄伟,坚固险峻,布防严密,设施完善,是我国古代军事建筑史上颇具特色的重镇名城。大同城墙的一大特点是外廓像齿轮一样,城墩凸出,梯形结构,为大同城墙设防的特殊造型。现存的古城墙是明洪武五年(1372),大将军徐达镇守大同时,于汉、魏、唐、辽、元旧城基础上增筑的,周长7.24公里,古城面积达3.28平方公里。城墙一律以规整有制的石条、石板、石方为基,用“三合土”夯成,外包青砖。城墙高14米,上宽12米,下宽18米。比南京城墙最宽处还宽6.6米。城墙上有62座门搂、角楼、望楼。城门楼四座,其中南门城楼最雄壮,为三层重楼,面宽61米,进深23.35米。城墙四角雄峙着四座角楼,尤以西北角楼最杰,呈八角形,称为乾楼。54座望楼中以洪字楼为望楼之最,为其他古城墙中少有。同时还建有96座窝铺。在距墙约40米处,修有护城河,宽10米,深5米。四门外有瓮城,建筑面积约为17600平方米。瓮城外又筑有月城,将瓮城圈在其中,辟有城门。这样,出入大同城须经三道门卡。各门上还建“箭楼”或二层“匾楼”。城设四门,东曰和阳,南曰永泰,西曰清远,北曰武定。墙体上的望楼、角楼、城楼、箭楼间隔而立。护城河吊桥、瓮城、月城、关城、耳城重关叠嶂,防备森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