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岳恒山西侧的翠屏峰上屹立着天下闻名的悬空寺, 这座建造于北魏时期的著名寺庙,曾留下不少文人墨客的足迹。
在悬空寺外的峭壁上,有“壮观”二字,据说这是当年诗人李白游览悬空寺时留下的墨宝。但细心的人们发现,这个“壮观”的“壮”字比正确的写法多了一点,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据说当年李白游历到此,见到建在崖壁上的悬空寺,惊愕万分,但左思右想,一时又找不到更好的诗句来形容悬空寺,于是挥笔写下了“壮观”二字,写罢意犹未尽,感觉难抒胸臆,于是又在“壮”字上重重加了一个“点”,意为悬空寺比“壮观”还要多一点。
关于“壮观”二字还有另外的一种解释,据说当时来到悬空寺的李白被悬空寺的优雅险峻征服,喜爱喝酒的他当晚就喝醉了,挥笔写下“壮观”二字表达心意。第二天酒醒后,发现酒醉时写的字多了一笔,但是大诗人也不好悔改,于是就对旁边的人说这一笔是故意写错的,意思是悬空寺比壮观还要多一点。
李白的《夜宿山寺》一诗“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据说描述的可能就是悬空寺。
不仅李白为悬空寺的雄伟壮阔惊叹不已,千百年来,凡到过此地之人,无不被它如临深渊的魅力所折服!漂浮在悬崖上的悬空寺,没有千吨地基,仅靠树根木头支立。2010年,《时代》周刊将悬空寺纳入“全球十大奇险建筑”,将它与意大利的比萨斜塔齐名,引起全球的广泛关注。
据记载,悬空寺始建于约1400年前北魏后期,起初名“玄空阁”,后来因为“悬”和“玄”谐音,寺庙建在悬崖的半山腰处,就像悬挂在悬崖之上,故改称“悬空寺”。建成后,历经屡次修缮,现在主体建筑为明、清时重修。
楼阁的上方是危危巨岩,远古海洋沉积形成的石灰岩层理清晰,如阵列般排列整齐斜刺天空,形成地质学上的“单斜构造”。
下方则是一条时常泛滥的河流,夏季骤然而至的雨洪裹挟着泥沙碎石,不断冲刷山谷。
悬空寺就位于这样的山水之间,其最高处的殿阁底部距离下方河谷约90米,相当于30层楼。
当你走上悬空寺,在楼阁和宽只容一人的木栈道上时,那种摇摇欲坠的感觉,会让你头晕目眩,胆颤心惊。
登上依于绝壁的木栈道,一旁的立柱似乎并不牢固,这种如临深渊的险境使悬空寺名声遐迩。
尽管险峻,从建立时算起,悬空寺立于悬崖峭壁边已有一千多年,正依靠其独特的稳固才能屹立至今。
从侧面看,悬空寺位于翠屏峰半山腰的内凹处,在寺庙的正上方,山体被开凿出一条天沟,避免了更高处的落石砸到寺体建筑。
顶部突出的山岩,也可以阻挡阳光直射,缩短的日照时间,从而防止因阳光暴晒引起的木材老化。
在雨季,上方的岩体还能够挡住雨水,保持相对稳定和干燥的环境,有利于木构建筑长期稳固。悬空寺的一侧
悬空寺的底基坐落于悬崖下部岩石上,殿宇楼阁与崖体浑然结合,其回廊和栈道则由横梁和搭板构成,每根梁下,还另加一根斜插入石壁的柱子托住,看上去十分稳固。
横梁下放置支撑木柱,当人流量非常大时,可以减轻横梁的负重,是一种防范措施。
侧面上看,似乎楼阁和横梁下面那一根根斜的柱子就是支撑,但实际上并不起作用,甚至原本上也是没有的,真正承重受力的是建筑下的横梁。
托起整座建筑的这些横梁,木材直径约半米,深嵌入岩石中,露在外面的部分大约有1米,在横梁上用木板铺成的走廊,连同整座楼阁的底座,也直接压在这些横梁上。
在悬空寺所在峡谷南部的石壁上,发现了古人修建悬空寺时留下的石孔遗迹。古代工匠在建造时,首先沿着崖壁开凿一个石洞,石孔外小内大。
在洞里底部置入一个木楔子,然后把顶部加工成剪刀形的横梁用力砸进入,先前放入洞里的木楔子便会钻入横梁里,撑开横梁。
横梁打得越深,在木头楔子的作用下,楔子与横梁咬合的越紧,横梁就能够牢牢地卡在石壁上。木锲固定横梁示意图
将一根两米以上的横梁打入石洞,横梁的三分之二插入石壁,依靠在岩石基座上,成为一个杠杆,就可以作为殿阁的基础,托起整座建筑。
再在露在外面的横梁上铺上木板,沿着山体如此铺设,就能建成一条可以在山崖上通行的栈道。整座建筑也就连通起来了。
依靠独特位置和牢固的横梁,使悬空寺成了一座似虚而实,似危而安的特殊建筑,这也正是悬空寺历经千年的引人之处。游 览 贴 士
原标题:《“云”游山西 ② 大同 李白留下墨宝,“壮观“多了一点,为何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