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大学生被誉为天之骄子,集幸运、栋梁于一身。而现如今大街小巷到处是大学生的身影,挤公交的站牌下,低价搞促销的超市里,以及人满为患的求职现场。环顾周围,近几年有多少人戴着大学生的头衔,拿着可怜的薪水。大学生太多,普通工人短缺,使得前者行情看跌,后者看涨。然而我国教育从精英时代转入大众时代,大学生则面临越来越困难的处境,供求问题,大学教育问题及学生个人素质等因素的改善将利于缓解这种局面。  曾经坚信知识改变命运。大多数人仍旧认为考大学是她们的唯一出路。在一些村镇,无论是谁只要是考上了大学,都会成为整个家族甚至是整个村镇的荣耀。在传统的认识里,好像成为大学生就有了美好的未来,有了人生的保障。所以,千军万马争着过高考这条独木桥。寒窗苦读数十载,消尖了脑袋终于挤进了传说中的高等学府,终于成为了梦寐以求的大学生。可是,本以为苦尽甘来我们却发现此时的社会却戏剧性的发生了改变。 曾经人们观念里的大学生,是知识和能力的化身,甘于奉献,值得信任;说到大学生,人们赞叹,人们钦佩,大学生是社会里的精英,是国家的未来。可是现在,人们眼中的大学生再也不是香饽饽,不是天之骄子,而是一种普通学历的悲惨可怜的廉价劳动力。过去,大学生总是处于优越感中,想到自己的身份就感到骄傲,比人高了一等。可是现在自己都觉得这种身份不值一提。就像有人说的现在的大学生像土豆一样不值钱。 在当今社会中月嫂月入过万、程序员改行卖水果变高富帅、台湾近八成白领想当蓝领…… 从小学到大学毕业,一路披荆斩棘,到最后收入却可能还比不上一些低技术含量的工种。 怪不得网上还有段子说,考上大学的要和弃考的同学搞好关系,毕业后就去他那里打工了。 这实在没办法,别说是大学生,现在连博士生也满街走。所以说,大学生贬值,完全是扩招带来的结构性问题。  首先,大学扩招致使大学生及人力资源总体上供大于求。正如人们常说的价值规律一样,供过于求价值当然会下降,当然就不值钱了。我们知道,自上个世纪90年代末,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渐渐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按照国际经验,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可是,现在大学拼命扩招, 扩招后的学校教学硬件设施却迟迟跟不上,我国现在根本就无力提供给每个劳动者和潜在劳动者以工作,每年社会中提供的岗位数量远远少于社会中需要的的数量,突然增加的这些人找工作实在是不容易,对社会对学校及学生本身都很不利。 其次,大学教育在专业的设置上、培养的方向上、教学内容的层次上都存在与市场需要脱节的现象。很多普通大学盲目扩招却不管质量,没有自己的特色,或是所设专业落后无前景。 一些大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拥有的能力不能与社会需求一致,所学最终学不能所用,只是纸上谈兵。如我们师大,师范类是强项,而有些专业如法学却并不怎么有优势,更何况近几年法学已经是饱和状态,就业早已成为问题,可是我们学校前几年还一直在招生。这种教育结构上的不平衡致使大学生就业领域的不均衡,当然也造成毕业难就业,知识应用不到位的情况。 当然,大学生作为主体也应该为这种情况的出现负责。正如马克思哲学教育我们的一样,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只有正确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选择正确的道路才能经得起实践的考验,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可是看看现在,为什么一些用人单位越来越鄙视大学生?为什么一些人会评价大学生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当然没人敢说大学生一点错都没有。一些所谓的大学生毕业了还连毕业论文怎么写都不清楚,四六级都过了可是一遇见老外还是和哑巴一样,满嘴道理却不能用到工作上,唯利是图学些皮毛知识来只为炫耀等等。而在五六十年代的大学生一般都没有打马虎眼的,再者那时的大学生也实在是凤毛麟角,可遇而不可求.而现在呢?  学术腐败正在吞噬着大学生.大学生自命清高,孤芳自赏,自己觉得自己可以做并且做好很多事情,可社会觉得大学生浮躁不务实干不了什么事情。这种矛盾随着供求矛盾的尖锐也开始尖锐起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实践的能力遭到质疑。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不合格大学生给社会给企业留下不实的印像。本来饱和的大学生怎能不更加廉价。 上述问题的解决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事物是联系的发展的,我们要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只有社会国家,企业与大学生共同努力才能一步步扭转这种局面。 针对大学生供过于求这个问题,其实确实不好处理。我国教育政策是人才强国,提高国民素质要靠高等教育的普及,扩招是必然的。但是,希望今后国家在批准大学扩招的资格及规模时多些考虑,多些考察。贯彻实行我国的素质教育,严格控制非必要大学的规模,对一些实力强的大学加大政策扶持,充分发挥名牌大学的力量,真正提高教育质量,达到既定目标。 高考交流QQ群 148375818高考公益微课堂-微信号:bnyc123456 |